溪边种植绿竹护堤固岸技术试验

时间:2022-10-01 05:37:58

溪边种植绿竹护堤固岸技术试验

摘要:在溪边种植绿竹,用吲哚丁酸和ABT生根粉溶液浸苗栽培进行了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后的母竹平均成活率达98.0%,第1年出笋率达100%,第2年出笋率达354%。绿竹根系发达,根系交错密集,出笋迅速,竹长茂盛,枝叶茂密,达到丰产。河边种植绿竹能防风、减少风沙袭击,护堤固岸。

关键词:溪边绿化;种植绿竹;护堤固岸;技术试验

中图分类号:S7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51-03

1引言

绿竹(Dendrocalamopsisoidhami{Munro}kengf)属竹亚科绿竹属,是我国南方亚热带竹笋两用的优良丛生竹种,也是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溪边种植,绿化溪边溪滩,护堤固岸,美化环境生态的好树种。绿竹地下茎为合轴型,竹秆呈丛生状,一般种植3年即可成林产笋,笋亩产量可达1000kg左右,绿笋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笋干,绿竹竹材可作建筑、竹编和造纸原料,也可加工成竹胶合板和美术艺品。母竹栽培时,用植物激素ABT生根粉溶液和吲哚丁酸溶液浸苗后种植。笔者对母竹栽培的成活率和出笋率进行观察,而后调查,应用植物激素浸苗,绿竹苗木在河岸沙滩地里生长成活率高,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庞大,竹林茂密,枝繁叶茂,耐水性强,能固土护岸,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起到保护溪岸和生态作用。

2试验地慨况

试验地设在仙游县大济镇古濑村溪底溪岸,位于东经118°06′02″,北纬25°04′35″。此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0.0℃,降雨量1484.8mm,空气相对湿度81%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15℃,极低温1℃,7月份平均气温29℃,极高温38℃,全年≥10℃活动积温7000℃,无霜期346d,一年四季分明,夏天不酷热,冬季少严寒,雨量充沛。试验地的海拔212~221m,坡向东南,栽培试验面积2.4hm2。造林地造林前是溪滩岸地,土层较薄,肥力差。

3材料与方法

3.1规划整地

2011年11月上旬,对大济镇古濑村溪底溪岸滩地进行规划设计,规划溪底溪滩岸边两边种植绿竹两条(A、B)绿化林带,每条长度1.2km,宽度10m,其面积2.4hm2(其中1.2hm2母竹苗木应用2号ABT生根粉150×10-6溶液浸种,1.2hm2母竹苗木应用吲哚丁酸150×10-6溶液浸种)。整地挖穴按品字型,采用挖明穴,株行距4.0m×4.0m,穴规格60cm×60m×50m。穴中土壤采用客运填土红壤。每个穴施1.0kg的钙镁磷和5.0kg的禽粪与穴中土壤搅拌均匀,使穴中的土壤和肥料在一定的时间发酵,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3.2造林季节

由于绿竹一般在3月份发芽,5~10月份出笋,第2年3~4月长叶。因此,造林时间一般在1~3月进行,此时竹子秆基芽目即将萌动。栽培时,一般在下雨天后土壤湿润,或阴天种植为宜,当天起苗,要当天栽培完毕。

3.3母竹选择与处理

3.3.1母竹选择

母竹应选择发枝低,枝叶繁茂,叶绿色,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胸径3~5cm,秆基芽目4~6枚且肥壮,须根发达的1~2a生的幼竹为母竹。这样母竹移栽后成活率高,发笋率快,成林快。挖掘母竹时,先在母竹周围扒开土壤,注意不要损伤秆基、芽眼、根系,再用锋利锄头在母竹秆基部位离地面1.6~1.8cm处呈马蹄形截断竹秆。保留竹秆长1.5~2.0m,留枝3~5盘,去梢时要用锋利的刀劈成斜角45°。这样下雨时秆梢能蓄水,晴天时又能减少竹秆水分蒸腾,可提高绿竹的成活率。

3.3.2母竹处理

母竹栽培前处理,将母竹用植物激素溶液浸苗6h(A种植苗木用2号ABT生根粉150×10-6溶液浸种6h,B种植苗木用吲哚丁酸150×10-6溶液浸种6h)后,再蘸黄泥浆(黄泥浆是用93%的黄红壤、5%的水牛鲜大便和2%的钙镁磷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而制成的泥浆)种植,以使竹兜的芽目萌芽湿润,出笋快。

3.4母竹栽培与管护

3.4.1母竹栽培

2012年2月份种植,绿竹栽培时,先挖一个,将母竹放在穴中,竹秆马蹄形切口向上,顺正面斜形成30°~45°角,这样有利于下雨水时竹秆储存雨水,或长期干旱时可防止竹秆水分失散而干枯,有利于母竹根系自然舒展和秆基两侧芽目迅速发笋。种植时,应使每穴的株与株竹秆排成梅花形(正、倒品字型)整齐成行,然后分层填土,用双脚踩实,再将每个穴面松土壅成面包型,这样可提高竹苗造林成活率。种植完毕后,穴面要盖上一层10~12cm厚的稻草。这些稻草可防止母竹的穴面水分减少蒸发,尤其在长期干旱时穴中不会缺水,竹秆不会干枯,或长期下大雨穴面不会被暴雨冲淋,穴中不会大量积水造成浸苗(母竹)死亡。此外,稻草还会保温促进母竹萌芽,尤其稻草放在穴面待其腐烂后,还可以增加穴中的土壤肥力,促进竹兜生根,提前芽目发芽生笋。

3.4.2母竹管护

母竹种植后要管理好,保持穴面土壤湿润,要注意竹苗养护,不能触动或摇摆母竹,严禁人为及牲畜破坏,以免造成母竹死亡。

3.4.3水分管理

若气候干旱,要对苗木浇水。每天早晚浇水2~3次,保持穴面湿润、穴中有水分,使母竹能吸收到水分,满足秆的水分蒸腾,确保苗木的成活率,促使绿竹秆基芽目提早发芽,促进竹笋加速生长。尤其母竹穴面周围要套种黄豆,黄豆生长之后,可减少穴面周围水分蒸发,保持林地地表层有一定的水分,可提高母竹成活率。

3.5除草施肥

每年5~8月份各除草1次,并扩穴到100cm左右。除草时,尽量减少碰到母竹,影响母竹生长。除草后,把除掉的杂草物放在穴面上,待其杂草腐烂后,可增加穴中土壤的腐殖质,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在每次除草之后,距竹秆两侧35cm处挖2个,每个施复合肥0.3kg和0.3kg尿素,并覆盖一层细土,预防肥料蒸发,影响竹子对肥料的吸收,提高竹子的速生。

4调查结果

4.1苗木成活率调查

于2013年1月份,对古濑村溪底试验地的母竹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在溪边滩地(A、B)林带试验地的竹林内,各设标准地3个样点,选取绿竹母竹生长均匀、生长基本一致的母竹,随机抽查绿竹苗木成活率。在每个样地内各抽查绿竹苗木10株,取3个样点的绿竹苗木成活率的平均数据,计算绿竹苗木的成活率和死亡率株数,并对死亡的苗木进行补植,其中A的防护林带种植绿竹750株,补植7株;B的防护林带种植绿竹750株,补植22株;共补植29株(表1)。

4.2笋竹生长量调查

2014年10月份,在溪底溪边滩地试验地(A、B)绿竹绿化带的竹林内,选取母竹生长均匀,出笋基本相同,竹高、胸径粗差不多、竹冠庞大、郁闭度基本一样的竹木。在每条林带里各设临时标准地3个,各设3个样点,每个样点选取10株,各点随机抽10株,在每个样点10株内检测母竹生长效果出笋率,并记载出笋数,然后计算现有林分竹株数,取平均值(表2)。

5生长量分析

5.1母竹成活率分析

2013年春季,对大济镇古濑村溪底溪边滩地人工种植的母竹成活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同样溪岸滩地的立地条件营造绿竹,同样的母竹苗木,采用不同的植物激素进行浸种造林,对竹林同样的经营管理,除草、施肥,其苗木生长的成活率不同,出笋率也不同。A的溪边滩地种植的母竹应用2号ABT生根粉150×10-6溶液浸种,种植苗木750株,成活株数达743株,死亡株数15株,成活率达99.0%。B的溪边滩地种植的母竹应用吲哚丁酸150×10-6溶液浸种,种植苗木750株,成活株数达743株,死亡株数15株,成活率达97.0%。A河边种植母竹苗木,比B的河边种植母竹成活株数多15株,成活率提高21.0%。

5.2笋竹生长效果分析

根据2014年10月份的调查结果数据。溪底溪边滩地种植绿竹栽培,应用植物激素浸苗技术试验,一溪两边种植(A、B)绿竹林带,面积2.4hm2(每条长度1.2km,每条宽度10m),经过3a的经营管理,抚育除草、施肥,第1年每株出笋数1~3个,最多3个,最少1个,绿竹出笋率达100%。第2年绿竹每株出笋2~3个,最多6个,最少2个,每株出笋率达100%。绿竹笋萌芽出土迅速,竹长枝叶茂盛。A的溪边滩地林带种植750株,出笋2972个,B的溪边滩地林带种植750株,出笋2330个。A的溪边滩地出笋量,比B的溪边滩地出笋量多642个,出笋率提高26%。

6结语

溪底溪边种植绿竹护堤固岸技术试验,母竹苗木浸植物激素后种植,经过一个月的经营管理,浇水灌溉,就开始萌芽出笋。应用2号ABT生根粉溶液浸种的母竹苗木,比应用吲哚丁酸溶液浸种的母竹苗木成活率提高21.0%。第一年(A)的出笋个数,比(B)的出笋个数多394个,出笋率提高36.1%,第二年(A)的出笋个数,比(B)的出笋个数多642个,出笋率提高27.6%。绿竹经过3年的营管理,(A)的母竹苗木,比(B)的母竹苗木根系发达,根系交错密集,出笋快。绿竹栽培2~3年每株出笋长竹2~6株,笋竹生长迅速,生长茂密,竹冠茂盛,达到丰产,能防风固岸,减少风沙袭击,起到防风固岸作用。绿竹具有观赏性价值,又可起到生态环境作用。河边种植绿竹护堤固岸技术试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克福.竹林培育新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彪,宋建英.竹类高效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5~142.

[3]肖丽霞,胡小松,王贵喜.绿竹笋用力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出版社,2005:198~200.

[4]王青天.护堤固岸竹林营造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10(8):33~34.

上一篇: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因子分析及措施 下一篇:桤木栽培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