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专利申请主要障碍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5:30:50

在校大学生专利申请主要障碍及对策

【摘 要】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很高的创新热情,其中很多学生还有申请专利的梦想,但他们在专利申请过程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致使在校大学生实际参与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活动的人数较少,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在校大学生专利申请进行科学引导,是大学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专利申请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22-02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其中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关文件也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产权的运用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高校在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然而现实却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高校中参与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例较低,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在专利申请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阻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指导大学生申请专利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对在校大学生专利申请的主要障碍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 在校大学生专利申请的主要障碍

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专利知识匮乏

大学生缺少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途径,笔者所在高校具有基本专利知识的学生只有5%。很少有大学生自觉学习专利知识和申请专利,不知道利用专利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学生对专利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专利持有“神秘感”,不了解专利研发、申请、保护等相关知识,80%的学生把专利想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大学的专家教授才能搞发明创造,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大学生觉得专利高不可攀,影响了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专利的申请流程和相关机构的不了解致使部分有申请愿望的大学生望而却步。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难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自信,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2.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在进入大学以前迫于升学压力,70%左右的学生远离日常生活,很少从事动手劳动,进入大学后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由于他们平时缺少参加实践的能力,许多大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新知识、新问题时通常陷于束手无策的困境。众所周知,很多小发明都来源于平时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从发现的问题中得到启发,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发明专利。离开实际的生活,很难认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小发明,也不可能进一步申请相关专利。本人指导成功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的几位学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

目前高校教师中对专利知识较为熟悉的所占比例不到10%,大学老师在教学和科研压力下,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专利知识,不少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不清楚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老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和申请专利方面缺少有效的对接和帮助。大学往往是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利机构专业人员来大学讲座,普及专利知识,但这只是达到了宣传效果。有部分学生有了发明创造的想法,但找不到老师跟进指导,进一步把想法整理成专利,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很多好的想法就这样不了了之。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能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的教师占总数不到5%,许多学生有了好的想法,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指导,有时去找专利机构,在申请经费的压力下望而却步。

4.缺乏经费支持及激励措施

目前专利机构对申请专利收费都较高,通过专利机构申请专利,需要一笔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不小的费用,专利授权后还要每年缴纳专利费。如果所在学校不进行经费支持,这对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对专利申请态度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申请专利过程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很多学校对申请专利的学生的奖励不够有力,尤其是对申请获得成功后的奖励极其有限,影响了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二 对策与建议

1.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专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专利意识。让学生在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了解专利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培养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环节。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专利知识的教育。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了解申请专利的过程,知道如何去撰写专利申请书等等。要让大学生知道专利申请条件并不苛刻,发明创造也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只要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观察,随时都能发现专利的影子。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时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申请专利的自信心。笔者指导申请专利的学生中,往往成功申请第一次后,学生的热情就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2.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及申请专利的热情。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它为创新活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专利申请可以与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大赛相结合,将专利申报、授权作为活动评价指标,形成专利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激励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特长。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申请过专利和拥有专利的教师较少,高校教师应尽可能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学习专利申请、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发挥好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凭借教师的丰富经验,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中讲解专利发明方法,传授专利申请途径,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给学生介绍专利及其申请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专利申请及模型制作。教师应当积极参加专利知识培训,打造一支既懂科技知识又有专利特长的辅导教师队伍,这是抓好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高校也应该采取措施,为教师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提供必要支持,如对指导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指导大学生获得专利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等。

4.加大对大学生专利申请的奖励力度

学校可以对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在综合测评、先进评选、奖学金评比中都要有所体现。也可以进行专项表彰,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划拨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的经费,支持大学生专利的申请和年费的缴纳。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于2013年专门下发文件对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进行经费支持,不但申请费用全额资助,在专利授权后,按照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给予学生表彰和物质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申请专利的热情。在这项政策鼓励下,多名学生在笔者指导下申请了专利,其中有3人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高校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知识产权发展的相互促进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作为高等教育第一要务,教师在学生燃起创新梦想时应该及时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1(5)

[2]高永军、冷树伟.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3(4)

[3]刘雪晶、高彦君、黄春霞.谈创新教育中大学生专利意识的培养[J].河北农业科学,2010(7)

[4]曹利钢、汪用瑜、刘辉文.深入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科教导刊,2011(7)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同伴反馈 下一篇:茶艺课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