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部队资产处置管理不断提高单位保障力

时间:2022-10-01 04:46:07

加强部队资产处置管理不断提高单位保障力

摘 要:针对目前部队资产管理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健全资产标准,摸清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明确资产处置权责,完善资产处置依据,严格资产处置监督,完善资产处置考评,切实提高部队资产使用与管理效益。

关键词:军队资产;资产处置;问题;对策

军队资产是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物资基础,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费的使用效益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当前,基层部队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产权界定、报批程序、处置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在资产管控上找出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处置效益,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部队资产处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标准制定不全面。资产编配标准,是确定资产购置、处置和安排经费预算的根本基础;资产处置标准,是资产进行调剂、捐赠、出售、转让、置换、报废等处置活动的重要依据。从目前情况看,全军统一的资产处置标准还尚未建立,尽管个别单位自行拟制了一些标准,但与资产管理实际要求相比,方法单一、内容简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时效性和严肃性,难以作为资产处置工作的基本尺度和法规依据。

(二)资产存量核算不准确。经费账与资产账是当前军队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尤其是资产账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对于科学合理安排资产处置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障任务的日益繁重和资产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不少单位资产登记不及时、不准确,致使资产存量的基础资料不全,存在底数不清楚的情况。

(三)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有些单位资产处置随意性大,没有资产处置计划,即使制定资产处置计划,也没有严格遵照执行,实际工作中受本单位部门间利益协调、领导意志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另外,资产处置程序不合规。没有按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中的资产处置程序进行报批。还有部分单位超权限审批资产处置。

(四)资产处置监管职能分割。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区分不清,造成国有资产的“部门所有”和处置过程的“无政府状态”,事业部门购置资产时,常被视为部门私有财产,而资产主管部门的财务部门监管作用发挥有限,资产的调剂和处置受到行政隶属和部门利益的束缚,资源整合难度大,各自的职能划分界限模糊。

(五)资产处置监督不严格。目前,军队资产种类繁杂,管理难度大。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事业部门大局观念不强,存在“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思想,上报资产处置计划不主动、不愿意申报资产调剂、处置过程透明度不够;而资产主管单位财务部门由于人少事多,导致资产处置监督机制落实不力,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六)资产处置责任意识淡薄。资产处置工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资产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因此开展资产处置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但是,目前资产处置责任追究制度与要求尚不健全,日常监管不够经常,无人问责问题严重。还有部分单位对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损失浪费,不追究责任,不索赔损失,擅自冲减资产账,更助长了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资产标准,夯实资产处置基础。资产标准与经费标准、技术标准一起构成了后勤标准体系,是依法保障、依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资产处置的基本依据。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全面系统的资产处置标准。根据资产的种类性质、特征、质量、使用频率、符合量、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资产处置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合理优化资产编配标准。一是数量标准。在拟制标准时要考虑各个部门的编制人数、事业任务、工作需求等因素,合情合理的核定数量,防止浪费,同时要保证正常的任务需求。二是价值标准。对市场中的资产状况要深入调查了解,分清不同情况,对大宗物资采购要采用招投标统一标准,建立长期稳定的进货渠道,制度相应标准;对低值易耗品要定期比较采购,采取报价与市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科学合理制定标准。三是时间标准。要根据资产的使用频率、工作量和资产的正常寿命,制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对自然磨损严重、更新换代快的资产,确定相应较短的使用年限,对使用年限长的资产,制定较长的年限标准。

(二)摸清资产存量,完善资产处置依据。清产核资是资产处置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要求,在资产处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掌握了解存量资产的动态和处置的相关情况。一是要账物相符。涉及到会计账与资产账是否相符,资产账与资产明细账是否相符,资产明细账与资产实物卡是否相符,资产实物卡与资产实物是否相符。存在没有入账的资产,应先有经管人签字认可,再经财务部门审核登记入账;存在无实物的资产,应查明原因,审核出账。二是资产的明细要查清。包括资产的名称、规格型号、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获取方式、使用日期、使用年限等要逐一核对清楚。

(三)落实资预结合,规范资产处置程序。资产预算对资产配置起着计划、调控、反映、增效的作用,只有将资产的处置纳入到预算调控体系中,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事业部门在编制分项预算时,应将存量资产与资产编配标准进行核对,根据人员配备和任务需求,及时制定下年度资产处置计划并提出新购建资产的需求;财务部门要认真审核事业部门的分项预算,依据资产编配标准、资产余缺和财力可能,严格审核压减资产处置计划,防止突击处置、随意处置的现象发生,切实发挥资预结合制度的调控、增效作用,实现资产经费一体化管理。资产处置过程中,要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严格资产处置手续,正规资产处置行为。要完善处置报告制度,真正杜绝超权限处置资产现象的发生。

(四)整合优化资源,明确资产处置权责。提高资产处置效益就必须整合优化各方面的资源,搞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建立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的领导任组长,各部门分别有一名人员参加,财务、审计、纪检、评估、技术鉴定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单位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定期对有关资产处置的事项进行研究,按各自的职能划清业务界限,规范各自的业务范围,建立一种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关系,确保形成合力,提高效益。

(五)建立健全制度,严格资产处置监督。一是要建立资产处置的监督检查制度。上级业务部门定期对账,纪检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收益资产流向清晰、渠道合法,严禁挪用截留收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二是要建立资产处置的财务监管制度。要通过设置明细科目,按资产使用部门分类,对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和资产损失获得的赔偿进行明细核算,明细管理。三是要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每年根据处置计划安排,在完成一定收益基数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提取资产管理奖励资金,对相关单位进行物质奖励,督促资产处置的日常管控。

(六)强化责任意识,完善资产处置考评。一是要建立资产处置责任制管理体系。要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资产处置小组各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对资产处置有较大支配权的人员,要定责到人;要协调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制管理体系。二是要制定资产处置考评细则。优化监督方式,形成内部与外部、事前与事后、日常与专项相结合的资产处置监督机制。由财务、纪检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采取专项检查和定期检查的方式,对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考评,重点考评资产处置程序是否规范,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出售、转让、置换资产是否经过综合评估,处置价值是否公平、公正、合理,处置收益是否纳入财务统管,闲置资产是否及时申请调剂处置,有无超资产标准,超年度预算购置资产的情况等。三是要建立资产处置管理奖惩制度。克服“重钱轻物”思想,将资产安全纳入单位安全工作的一部分,把有效履行资产处置管理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作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内容之一。对资产处置管理合理、有序,资产使用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和必要的物质奖励;对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要严肃查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人防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下一篇:略论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