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步行街设计

时间:2022-10-01 01:32:59

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步行街设计

1、概 论

单个小商业―市集―室外商业街―商业综合体,随着商业模式的演变,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步行街更像是一个纽带,串联起各种商业业态,让各业态相符依托,使整个商业综合体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活力个体。这一纽带设计的好坏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的从商业步行街的业态组成和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上介绍商业综合体内的步行街设计。

2、业态组成

2.1. 步行街租户组成

2.2. 从商业步行街租户的不同角色,我们可把步行街中的各个业态划分为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

主力店:一般指商业综合体中的核心租户,其特点是规模大,知名度高,在租金贡献和面积占比方面起到核心影响作用;它对购物中心的整个客流和品牌引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购物中心的商业业态定位基本可在其主力店的选择上反映出来。主力店业态多为百货、餐饮(如酒楼)、休闲娱乐(如影院)、超市(大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主力店在商业综合体内的核心占比一般可占到30%~50%

次主力店:相对主力店面积较小,主要凸显其单一维度下的品牌引领作用。比如星巴克,还有健身中心等等,这都是次主力店的考虑。尽管有些面积比较大,也是次主力店。

精品店:一些特色商户,丰富整个商业购物中心的业态.

3、流线设计

流线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空间中活动路线的时序。时序即为带有明确方向性和次序性的总动线。商业建筑中的流线设计其实可以借鉴一部分江南园林设计的设计元素。因为其特点是相似的。“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商业流线设计的目的是合理的组织人流,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按照设计意图浏览整个购物中心,避免疲惫、迷茫及乏味感。设计中可以采用点、线、面的组合适时调节商业流线的韵律。其中:

点―商业出入口和中庭空间,消费者在这里聚集停留,商家可在此做展示宣传;

线―串起各个业态,使消费者在其中行走的空间;

面―各种商业业态

3.1.中庭和出入口的设计

商业综合体作为一个内向的建筑,出入口主要的作用是吸引人流的进入。而便利的交通往往是商业人流的主要来源。所以它的布局应与公共交通交通结合,人流集中点接近,同时它的形象需要更醒目。

中庭作为商业体中人流聚集交汇的场所,不仅起到引导顾客消费动线,同时又是其休憩交流的场所。在室内步行街中,中庭将各部分单元连接在一起,即可活跃空间形式,又可调节空间氛围。

3.2.步行街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平面大部分都采用“街”的形式把一个一个零散的店铺串联起来,有规模较大的主力店(面积一般在5000O以上),有规模一般的次主力店(面积一般在800O-2000O之间),还有面积比较小的精品店(面积一般在300O-600O左右)。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朝向室内“街道”,这也体现了大型商业建筑的内向型特点。为了增加室内步行街的多样性,设计利用走廊空间尺度的突然增大而形成一个比较开阔的――中庭,步行街和中庭的设计体现了建筑空间的个性和特色,它们是消费者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也是构成建筑空间最重要、最基本的骨架.

步行街的设计原则:

a.内凹外凸的可视性原则

室内步行街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的、直线的、折线的、还有曲直相结合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其中直线方向明确,且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弧线可以给人带来流畅感,弧形的中庭及走廊设计能够给人一种流动的空间感,可以增强视觉延展性,增加购物趣味,让顾客对商业空间产生想主动了解的意愿。所以虽然设计中室内步行街的形态各异,但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内凹外凸的可视性原则。此原则能够增大商业界面,使得店铺“能见度”更高,争取满足人体视线能够看到的最大范围同时也能促进商业建筑中的人流流动。

b.合理的尺度

合理的空间大小、尺度以及形状变化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感受。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建筑内部进行消费活动,室内空间的尺度设计尤为重要。步行街的尺度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体工程尺度需要,还应满足广告展示需要。步行街是良好的展示空间,它可以聚集人流,拉动人流移动,消费者在移动过程中能够看到更多的店铺。步行街的尺度应该增加消费者的可视范围,为店铺创造良好的展示效果。

步行街中庭宽度一般为8米,两侧走廊宽度在3.5米至4.5米范围,走廊应考虑4股人流并排行走的宽度,同时预留休息、人流停靠区域。步行街长度应控制在300米范围以内,避免人员在长时间走动后产生倦怠感。步行街层高一般控制在5.4米至6.3米范围内,一层取大值。步行街最小净空应满足一层3.6米,二层及以上各层3.3米。

c.移动的连续性

步行街在商业综合体中作为主要的交通载体,引导顾客进入各个功能空间。尽可能的设计为一个完整的环状路线,保证人流的连续性,从而为顾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由于目前的商业综合体体型越来越大,在庞大的单层面积里,如何使商业综合体保持其商业活力,已成为步行街的设计出发点之一。设计在保证步行街连续性的同时,可增加一些可变空间和活动节点,为顾客增加不同的多样的空间节点,丰富其个性化选择,打断因过长的步行街流线而带来的倦怠感和视觉疲劳,使整个购物环境保持一种积极地活力。

3.3.业态布局

针对各业态对步行街商业氛围的营造,人流的引导作用,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在平面设置上分别有以下一些特点。

主力店的布置分为两种:端头布置和中部设置,根据步行街的规模有时会出现两种布置方式的组合。主力店设置的方式体现了其在商业综合体中的作用:从外界带来更多人流;引导商业综合体中的人流方向;品牌引领;带动提升租金和消耗较大的营业面积解决建筑空间中的“死角”。

次主力相对消耗的营业面积没有主力店大,但其也有一部分定向人流,与主力店共同营造商业综合体的商业氛围、建立品牌定位和拉动商业人气。设计中一般将其设置于中庭周边或一些主力店无法顾及的商业“死角”。

精品店面积较小,布局灵活,其设置在连接主力店的动线两侧,根据各种经营类型的不同,其在面积控制和布位上也各有特色。如餐饮店,由于工艺要求其必定会存在就餐区和后厨区的划分。一般餐饮店铺都是控制在300平米-500平米的范围内,餐厨比为2:1-3:1。厨房应考虑部分与外界联通的面,用以作为热厨区的泄爆。普通精品店应考虑净深对商铺的影响,一般面宽:净深=1:2~3。店铺面向步行街的面宽最小为1个柱跨(8米左右),主要为考虑设置店铺的展示面。

结 语

商业综合体中的步行街是一个多种可能性的组合。本文希望通过对步行街设计要素的介绍,最终能在对其建筑空间和流线空间的整体控制上有所帮助。

上一篇:加强班组创新创效活动 激活基层降本增效活力 下一篇: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