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级广州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01 12:51:40

【前言】“产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级广州策略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广州“国际商贸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的进一步打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二)广州城市的全面深入转型...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级广州策略研究

一、“产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级的趋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高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能级提高的原动力。在当今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地位”是国际城市重要的发展经验与趋势。像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城市都是服务型城市,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各类服务,纽约的现代服务产业水平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90%,东京也占70-80%。再如香港,以仅1000余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创造的GDP占到内地的六分之一,靠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所以,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能级,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内陆大城市。

我国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纵观“十二五”规划纲要,破题的思路十分清晰:发挥较大城市的能量积聚效应和辐射放大作用,形成产品、服务、科技、资金、品牌等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网络要塞,提高中心城市在经济、产业、科技、人才、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

广州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与信息流交汇枢纽。作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借助对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服务基础和腹地优势,与香港联手发展现代服务业,广州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相当明显,同时也促进城市的“华丽变身”。“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城市深入转型、发展方式深刻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阶段。广州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5%。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档次以及服务号召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广州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大幅提升,迫切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

广州“国际商贸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的进一步打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二)广州城市的全面深入转型,迫切要求服务业有更大突破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对广州城市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三)市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广州文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市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元,精神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二、广州“产城融合”策略及成效

近年来,广州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比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逐步向国际性大都市过渡。

(一)用产业规划和政策引领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引领城市能级,提升水平。广州先后出台实施了《广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海港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和提升城市能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服务业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广州按照打造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的部署,逐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保税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等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大学城为依托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区。大力推进“退二进三”和 “双转移”,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4.3%,形成较高的集聚效应。

(三)以大项目带动城市大发展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64个服务业省市重点项目,46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广州纺织博览中心项目等高端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俄罗斯、日本、香港、澳门等地成功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推介活动,共签约服务业项目62个,总投资2933.57亿元,极大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后劲。

(四)总部经济带动战略

广州不断完善总部企业认定、奖励、用地、人才等配套扶持政策,首批认定总部企业200多家,累计创造税收35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6%;总营业收入7066亿元,占全市主要行业企业营收的1/5。预计首批总部企业奖励资金1.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广州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五)改革创新试点先行示范效应

广州出台了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先进技术、管理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推动服务业向“智慧经济”转变。如广东塑料交易所创立的“广塑指数”,成为塑料行业的价格风向标、“中国塑料第一指数”。目前,其国内外客户超过6万家,年成交量超过1800万吨。

三、广州“产城融合”存在的不足

(一)服务业占比依然偏低

总体而言,广州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还不高,规模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占GDP的比重不仅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如北京(75.8%),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二)高端化不足

广州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比重偏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能力以及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支撑不足,与上海等长三角领先城市相比,广州服务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国际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创意研发等领域稿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三)国际化不足

广州除金融、零售业、信息服务外,服务业整体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业跨国公司在穗投资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产业能级不高

与长三角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广州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周边腹地影响带动还不高,具有全国影响的服务业和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市场支配力和话语权的龙头服务业企业不多。

(五)发展不够均衡

广州形成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区天河、越秀主城区,其他城区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占全市比重较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促进“产城融合”对策建议

(一)强化中心地位

国家中心城市并不只是经济实力的中心。以国家中心城市之“高标准、严要求”来审视广州,不仅要求广州市自身应保持强势发展,更要培育广州引领区域协作发展的能力,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泛珠江三角洲等层面的协同发展,这点要求也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得到明确。好比体育比赛,广州不仅要参加单项竞技项目,还必须牵头竞争团体项目。从这个角度看,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才有“国家”意义。广州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可以探索以粤港澳合作为基础,以中国-东盟经济区为辐射地的各种政策创新。

(二)强化功能创新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应发挥更大的功能性作用,巩固加强商贸中心地位,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培育新型城市功能,并在城市空间中落实和表现。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强化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城市功能区:如广州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文化和商住新区白云新城;广州东进轴上的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中新知识城;西联轴上的白鹅潭国际商业中心;南拓轴上的新会展中心、大学城、南沙开发区、新海港等;北优轴上的白云空港产业区等,其中许多已经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在这些基础上,广州还应该时刻把握全球化、网络化等前沿动态,有远见地培育新型的、高端的功能,如占据流通高端的虚拟物流中心、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国际总部经济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跨界同步的信息枢纽或平台,针对低碳节能、救灾救援等巨大新需求的产业基地等。围绕这些建设,不断强化和发展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打造更多广州“中心”的新名片,打响“广州”品牌。

(三)实施政策创新

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制度竞争力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应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既要扁平化、最小化政府干预,又要加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继续以先行先试的精神,针对中国快速发展至今的滞存问题寻找对策,如跨境合作、区域协作、住房保障、集体土地、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环境保护、医疗改革、公众参与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倾斜。抓住改革试点机遇,继续进行政策尝试,尤其是在政府保障民生性公共利益方面,为国家发展起到中心城市的政策示范作用。

(四)促进社会创新

面对挑战和机遇,广州应以更高的标准建设城市文化,大力弘扬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体现为市民生活方式中的价值观。广州过急过快城市化过程中呈现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价值观滞后和缺失。从公共卫生共同维护、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等小节入手,充分发挥既有传播媒介的力量,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规范公民的文明行为。

(五)加快文化创新

广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这是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也是竞争力。广州必须继承和发掘既有的文化传统优势,不断创新现代的新文化。继承方面,广州的文化创新既包括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物质形态的彰显,也包括对各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倡导,丰富的地方文化才是广州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重视的根本。广州的几个历史承载地区,如荔湾区应该以西关文化复兴的思路来建设,越秀区应该以千年的历史文脉优先来表达,黄埔区应该以名闻天下的黄埔精神来引领。创新方面,广州应通过举办各项大型文化会展活动、打造低碳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开拓数字传媒领域等方面开展城市经营,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文化品牌创新,打造现代化的特色文化之都。

(作者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上一篇:对创新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的思考 下一篇:推动中激励管理“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