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K 1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回顾性分析

时间:2022-10-01 12:39:40

VitK 1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颅内出血

【摘要】 目的 探讨VitK 1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 方法 对5年来所有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常规肌注VitK 1 ,观察其围产期颅内出血的发病率。 结果 所有1150例新生儿,除10例患儿因各原因死亡(包括早产、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等)外,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其中有6例患儿因早产(7个月以下)、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因素等致脑瘫、癫痫、先天畸形等遗留智力发育障碍,但均非颅内出血。 结论 VitK 1 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VitK 1 颅内出血

围产期颅内出血(ICH)一直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一种严重疾病,重者不仅可引起不同程度颅脑损害如脑积水、皮质软化、癫痫和智能障碍等,也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我院产科和新生儿科使用VitK 1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近5年来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4月~2002年9月所有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1150例,男婴642例(55.8%),女婴508例(44.2%);早产45例(3.6%),过期产9例(0.8%),足月产1096例(95.3%);体重1500~2000g12例(1.0%),2000~2500g54例(4.7%),2500~4000g1077例(93.7%),>4000g7例(0.6%);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12例(1.0%),因各种原因剖宫产482例(41.9%),胎粪污染羊水24例(2%),合并妊高征15例(1.3%),合并先天畸形8例(0.7%)。

1.2 方法 对所有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出生24h之内均予肌注VitK 1 5mg,合并有难产、窒息的连续用药3天;早产儿适当减量为2~3mg/次,连续用药3天;遇有出血不止者,如静脉穿刺出血不易止、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等,可用至5~7天。对所有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均留有家庭电话及联系方式,跟踪随访2年。同时我院是当地指定的每年一次残疾儿鉴定定点医院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点项目旗县级医院,对在我院生产的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都有完善的监测流程,可以从中进一步筛查。

2 结果

所有在我院出生的接受过VitK 1 治疗的新生儿均未发生围产期颅内出血,也未发生因VitK 1 治疗引起的特异性合并症。45例早产儿中,5例因过早产后数天家属放弃治疗死亡,3例遗留不同程度脑瘫,上述8例均为7个月左右早产儿,临床无脑出血征象,存活者发现其异常后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有出血及脑软化灶。其余1105例新生儿中2例因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脑瘫;1例高龄产妇(40岁)患儿为唐氏综合征存活;1例双胞胎先天性食道闭锁,2例先天性幽门闭锁,1例消化道重复畸形,1例大疱性表皮炎生后数天确诊后家属均放弃治疗死亡;1例先天性脊柱裂、1例无脑儿生后即放弃治疗死亡。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4例颅内出血患儿,3例发生在围产期,1例发生在产后50天,均系外院出生,未接受VitK 1 治疗,纯母乳喂养儿,治愈后均遗留不同程度智力发育障碍。另有围产期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各1例,均未接受VitK 1 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早产、难产、窒息等原因为常见,尤其是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此病一旦发生愈后差,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几十年来围产学界一直致力于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1] 。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出生第1周内凝血功能尚不完善,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IX、X,而这些因子均需有足够维生素K存在的情况下方能由肝脏合成。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肝内维生素K储备不足,摄入又少,肠道内缺乏细菌,致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加之缺氧、产伤等外界因素导致脑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极易发生出血。利用维生素K治疗新生儿出血症教科书已有定论,但如何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目前尚无循症医学方面的证据。我们采用出生24h内的新生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 1 观察治疗5年,新生儿(包括未成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且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从该病例总结可以看出,我院剖宫产率相对较高,产伤发生率小,也减少了颅内出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朱建幸,何振娟.新生儿诊治技术热点理念更新(上).临床儿科杂志,2003,21(9):589.

上一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22例护理分析 下一篇:新生儿颅内出血5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