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涵泳随心

时间:2022-09-30 10:36:15

快乐阅读,涵泳随心

【摘要】“涵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强调多读、熟读、精思,强调接受者的主体地位,与我国新课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理念相契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机械提问,学生缺少朗读、感受和思考而未走进文本的现象。“涵泳”阅读法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推陈出新地运用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涵泳;阅读教学;策略

一、引言

“涵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注重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凸显接受者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教学理念。涵泳法对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研究立足朱熹的“涵泳”思想和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结合汉语言的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小学学生,探究涵泳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促进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涵泳”的界定

⒈“涵泳”的历史渊源

“涵泳”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理论作品中,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句龟肇鳍鳄,涵泳乎其中”中首次提到“涵泳”一词。魏晋以后,“涵泳”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诗歌鉴赏方法。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朱熹说:“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1]

“涵泳”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最早是由宋儒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提出来的,他说:“读书切戒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味小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2]朱熹又把它加以发展,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者,潜入水中也,谓读书当潜于书中,与书合为一体。”[3]清代的曾国藩对朱熹的“涵泳说”也颇为推崇,并对“涵泳”作了十分精辟的解释:“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一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一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灌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4]古人的“涵泳”方法的第一要义是多读,第二要义是熟读,第三要义是精思,然后边读边思,读和思交织。

2.涵泳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界定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涵泳法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主要指文学文本),指导学生在熟读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深入感悟和加强理解,根据课堂阅读情景和阅读心理水平情况辅之以对话、讨论、质疑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想象、移情和体验来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层感悟,从而达到对文本书面语言的内化效果,获得作品深层审美韵味,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情义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涵泳法运用的策略

⒈强调朗读,引导学生含着真情涵泳文本

朗读,是“涵泳”的要义。朱熹在《读书有三到》中写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能稳定小学生阅读时的注意,能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像力,增进对文本的鉴赏力,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⒉重视揣摩,引导学生带着思索涵泳文本

叶圣陶说过:“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语言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真正内涵、感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揣摩”,这是教师引导小学生涵泳文本,获得内在发现和体会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盛新凤说:“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⒊激发想像,引导学生步入情境涵泳文本

张志公先生说:“ 让学生去涵泳体味,就是给学生留下余地,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深的印象,获得更大的益处。”[9]“涵泳”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想像、联想、理解等心理机制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深化了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小学生深入课文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使文本更具形象性和深刻性,并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1)图文并茂,触发想像

想象离不开表象。由于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想像需要积累丰富的表象。

(2)角色转换,启发想像

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用语言构筑了一个个美丽的世界。

(3)以情激情,生发想像

文章是心灵的倾诉、思想的交流,生命的宣泄。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学科,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创的“情感场”。在这“情感场”中,教师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小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结束语

涵泳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符合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的能力特点,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涵泳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将更完善。涵泳法和其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整合也将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2]刘毅主编.语文教改新趋势[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7.

[3]成远镜.涵泳和妙语[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6:67-72.

[4]鞠晨曦.语文涵泳论[J].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学报,2001-10.

[5]林敏.阅读教学必须促进“内化”[J].四川教育,2005-6:44.

上一篇:青年教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下一篇:日常、内心与现实的三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