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及运用

时间:2022-09-30 10:10:12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及运用

摘 要: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启示教育创新

主体间性是在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形成了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关系思维的变革,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主体交往互动理念的完善,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人性角色的提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独立的定位尝试和启示,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维视角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对象性、主体性教育。在此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和任务而“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用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社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进程中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不同于过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源自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不断吸取、创新和应用将成为个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现代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思想就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学会生存—终身教育—自我教育—学会学习。这一基本逻辑关系的精髓就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它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定位于受教育者,这种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学会学习,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要求和复杂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就是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主体。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再生产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这样的学习主体,这正是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结合点,通过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立自主地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能动地掌握知识、完善自身,使施教与接受两个过程有机地融合,产生整体的育人效应。

美国教育家柯罗韦尔说过:“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2]传统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都是想给予知识,恨不得一下子统统给予,给予的越多,自己越欣慰;反之,则感到沮丧、失落、迷惘。然而这就造成我们的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似乎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所以,教育应该与生活有机结合,我们不仅需要课堂教育,也需要接触学生的生活,随时随地地进行思想教育。同志曾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大学生的德才识学,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为起点和落脚点。主体间性强调生存主体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交互关系,积极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与协作关系,其“主体间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系思维,是人化思维,其最根本特征是非对象化。在这种思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级主体互为主体,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处于一种“人际关系”中,在地位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中,彼此相互承认、理解与接纳,从分离的状态走向统一。思维视角的变化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也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交往互动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主体间的互动交往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指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柯尔伯格关于“公正团体”的试验,实际揭示了交往互动关系对每一个成员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独白式”、“唯我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生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单子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现实关系同相互尊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教育者的话语还未能全面步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系统之中,受教育者亚文化仍然是教育者职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外在附设,结果,教育者就成为纪律的维护者、行为的裁判者和道德标准的发言者”[4],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了两种统一的关系:一种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种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把教育的中介即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从而与其构成‘主体—客体’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和政治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称为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双向、动态结构,其中两个主体是指师生,客体是作为师生共同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不是物的机械运动,人与物的作用;是平等、双向、主动、自由和共有的,不是霸道、单向、被动、强制和占有的”。实际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被教育者不能简单地被当做认知和对待的对象。

上一篇:新世纪英格兰高校“教”与“学”的新发展 下一篇: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转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