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

时间:2022-09-30 09:54:01

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

目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但被我国高、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普遍接受,而且也是国际职教界的共识。然而对“职业能力”这个基本概念大家理解却多种多样,如仅中国知网(CNKI)的“科技术语释义在线词典”就列举了21种定义供讨论。其结果是,各级各类职教机构在落实能力本位思想时不但思路和措施五花八门,而且在进行相关研讨和交流时有时可能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一个事物。

从我国职教发展史来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的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加、英、澳、德等国的影响。

能力本位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petency (或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简称CBE,确切的翻译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前身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CBT)。在教育学中,Competency比Competence更强调技能。按照原国家教委中加高中后职教项目CBE专家组的总结,CBE中的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以及根据标准有效地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可视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以观察到的、可度量的活动或行为,常被称作专项能力(task或skill)”。可以看出,英语的能力概念强调培训的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这些均反映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s)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英语国家的职教体系和相关文件中。如NVQ旅游服务(3级)证书有三方面能力(技能)要求:促进客户关系、自我管理和进行综合、非标准的休闲游组织。在英语的职业能力中,尽管提出了“态度”这一概念,但是内容非常抽象(如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鼻祖Norton在其经典表述中,也仅仅是将一些诸如认真、细致、严守工艺规程等的词汇加以罗列),并没有建立能力之间的联系和对职业的整体与综合认识,因此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功能性和岗位性,关注企业的当前需要。我国劳动保障部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及受英美(安格鲁撒克逊)文化影响较大的族群和职业院校,对能力的理解基本上是英语式的。如某市2006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为或策略,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

德国按照行动导向学习理念,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行动能力”(Handlungskompetenz)。按照德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可以看出,德国人认为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其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关注促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报告中,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看出,这种认识的定位在兼顾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这种理解是偏德国式的。

本文力图澄清职业能力这一概念,并不是试图确定哪种理解更合理或更全面,而是提醒大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势必影响我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而影响整个职教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如按照英语的理解确定能力标准,因为技能表述直接明确(explicit),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更容易与企业交流并获得企业的认同,解决当下突出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是由于强调岗位和技能培训,有可能丧失学校职业教育的(部分)教育性目标,如以人为本和全面素质提高;如果按照德国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开发课程与课程设计,可以为学生奠定相对较为宽厚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但是对学校的办学模式、政策环境等外部机制和课程实施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识,将演绎出不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将会有不同的工作思路、策略与措施,形成不同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水平。

上一篇: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的尝试 下一篇:创办教学工厂对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