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态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08:34:36

组织生态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创意产业在我国一些城市正在蓬勃兴起,但对该类型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生态理论将生物学基本原理应用到对产业成长、企业行为的分析中。运用组织生态理论分析创意产业,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创意产业的成长、演进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来培育或激发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组织生态理论;创意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4-0086-04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根据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界定,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主要包括设计、研发、咨询、影视等产业部门。[1]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可。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2002)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在我国一些城市如上海、北京、杭州等,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意产业既是从传统产业链独立出来的高端部分,又是由知识经济时代原生造就的朝阳产业。运用组织生态理论来分析创意产业所需的生态环境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创意产业的成长、演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来培育或激发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创意产业的文献综述

创意产业在我国一些城市正在蓬勃兴起,但对该类型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P. Romer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John Howkins(2002年)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Richard Florida(2002年)在《创意阶级的兴起》一书中认为美国除了劳动者阶级(working class)、服务业阶级(service class)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即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属于创意阶级的人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但共同点是他们经常会有创新的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Landry(2000年)在《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工具书》中指出,当代都市面临的诸如经济衰退、生活品质恶化等问题往往需要创意的方法来解决。其中,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

国内学者厉无畏(2004年)认为创意产业的出现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创意产业中的创新特指文化的创新。[2]王缉慈(2005年)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王如忠(2005年)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从开发客体资源到开发主体资源(人之头脑)的产业发展模式升级,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产业,也是一种典型的“头脑产业”。

可见,由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提出时间还不长,目前对这类产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以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分类标准等基本问题为研究重心。根据自然界的生物群落理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种群(population)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以食物链、物质与能量交换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企业界也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机理,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了各类产业,即企业种群。产业与其依存的社会环境有着复杂的联系,这种社会环境即企业种群的生态环境。运用组织生态理论,能针对这一产业研究的薄弱领域,从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剖析该类型产业。

二、对组织生态理论的文献综述

组织生态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基本的理念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组织研究中的是70年代后期的汉南和弗里曼(Hannan and Freeman,1977年),他们受豪雷(Hawley,1950年)和坎佩尔(Campell,1969年)的影响,创立了组织生态理论。Campell认为组织对环境适应的三个过程是变异、选择和存留。变异指组织的创新,选择指环境选择适宜的组织,存留指组织的生存,这也是自然选择的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收纳在Carroll(1988年)主编的《组织的生态模型》中。[4]Hannan和Freeman(1983年)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新公司的增加,组织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企业为了有效地寻找到资源环境中存在的niche(生态位),应采用专业化的战略。[5]按照Hannan和Freeman(1984年)的观点,一个组织种群是那些依赖相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依赖共同资源的组织的集合。组织能否适应、生存主要取决于环境对组织形式的选择。[6]到80年代后期,汉南和弗里曼(Hannan and Freeman,1989)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把目标转向探讨组织类型和环境依附之间的关系。[7]Hannan和Freeman(1989年)合著的《组织生态学》对早期组织生态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Singh(1990年)编辑的《组织演化:新方向》把组织生态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社会环境如何决定组织形态的产生与消亡率,组织的创建与死亡率,以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率进行调查”,对组织生态学的内涵作了调整。[8]Hannan和Carroll(1992年)在《组织种群动力学:密度、合法化与竞争》一书中对组织种群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证与模拟分析。Baum和Singh(1994年)编辑的《组织的演化动力学》侧重讨论“组织演化的层级本质”,并据此把收录的文献分成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部分,即组织内演化(intraor-ganizational evolution)、组织演化(organizational evo-lution)、种群演化(population evolution)和群落演化(community evolution),开始尝试着去整合对不同层次演化问题的分析。Carroll和Hannan(1995年)在《产业中的组织:战略、结构与选择》一书中,对多种产业的演化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实证研究。[9]Micah D.Lowenthal,William E.Kastenberg(1998年)的研究认为,产业生态这一术语是指从生态学中借鉴的一系列工具、原则和视角应用于产业系统的分析,包括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Aldrich(1999年)在《组织演化》一书中,从组织演化的角度对组织生态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Carroll与Hannan(2000年)在《公司与产业的人口统计学》一书中,借鉴人口统计学的方法深化了组织生态学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组织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认识到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席酉民等(2000年)编著的《经济管理基础》和《管理研究》都曾将组织生态学作为重要的新理论加以介绍,并与其它理论进行了比较。[10]李维安等(1999年)翻译的美国学者Daft的《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一书中,也有对组织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介绍的章节。[11]而罗珉的“组织理论的新发展――种群生态学理论的贡献”一文,则运用组织(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新公司的增加,组织的多样性也不断增强,而且经过变革、选择和保留,一些组织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另一些组织则消亡了,指出了企业怎样采取战略求得生存。罗珉(2003年)在《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书中,对种群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进一步的介绍。[12]杨忠直(2003年)在《企业生态学引论》一书中,构造了企业生态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生存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存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13]郭龙军等(2005年)探讨了关于企业生态系统中组织的r-选择,k-选择和生态位(niche)战略,并指出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间的协作及合作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4]何继善等(2005年)指出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物种个体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建立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互利和上、下游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集群内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功能完善的分工协作网络,保持与外界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形成开放型的生态系统。[15]

从以上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组织生态理论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生物体类似,组织通过感知环境,在遗传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同时,组织的适应行为以及组织间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又对环境发生作用,改变组织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组织生态理论为创意产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从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形成的区域来看,创意产业对环境的依存度较高,需要现代化都市为其提供人才、文化、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等必备条件,这些也是培育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具体范围包括广告、咨询、设计等多个产业部门,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创意产业在整体上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培育、激发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的外在制度环境,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三、以组织生态理论为基础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种群(population)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有机联系,产业与其依存的社会环境也有着复杂的联系,这种社会环境即企业种群的生态环境。运用组织生态理论来分析创意产业,研究如何通过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来培育或激发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将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

1. 明确创意产业的产业特征。除产业的规模性、职业化等构成产业的基本条件外,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的显著特征。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相类似,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 创意产业所依赖的外部因素构成其生态环境。创意产业生成、发展所依赖的外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了产业生态环境。现代化都市的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为创意产业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上海、杭州、北京等几个创意产业集群的考察,可以总结出创意产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一些共同的生态因子,即影响因素。

3. 创意产业的创新行为既依托于又改变着生态环境。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生长、发育的核心动力,持久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于适宜的生态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风险投资、培养创新文化等,能够为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与生物体类似,组织通过感知环境,在遗传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同时,组织的适应行为以及组织间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又对环境发生作用,改变组织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促进城市创新氛围的培育。

4. 创意产业发展规模是产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平衡。根据种群增长方程,在种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受到环境负荷量的限制,种群密度增加,影响到种群内各生物体的和谐共存。创意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产业规模扩张,生存竞争加剧。只有保持创新能力,才能获得生存优势。借鉴种群的增长规律,可以断定在一定时期,创意产业必将保持适度的产业规模。这既是种内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平衡。

5. 创意产业的差异化竞争来自于创新能力的竞争,与适宜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自然界中,竞争的根源是资源的稀缺性,生态位重叠程度越严重,有限的资源将越稀缺,因此可以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在其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都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从而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在创意产业中,生存的压力促使各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来细分市场,缓解资源的紧张局面。产品差异化来源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持久的创新能力导致了创意产业竞争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创意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拥有持久的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生存与壮大必备要求,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将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组织生态理论为基础研究创意产业的价值

创意产业在一些国家已经蓬勃兴起,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地也开始将创意产业列为拉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运用组织生态理论,借鉴生态群落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分析创意产业生存、发展所必需依存的外在影响因素,将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组织生态理论的引入是产业研究视角的创新。组织生态理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应用于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考察。将组织生态理论应用于对创意产业的分析,通过种群与产业的映射、生物体和企业组织的对比,揭示创意产业成长中存在的一些客观规律。在产业分析方面,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属于产业研究视角的创新。

2. 通过揭示创意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创意产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城市创新环境的影响作用。运用组织生态理论对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因子、营养最小法则、生物的指示性等生态规律,揭示创意产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一些共同的生态因子,是对创意产业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成长的动力所在,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何通过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来培育或激发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研究目标。现代化都市所具备的人才、文化、咨询、专利保护等为创意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便利条件。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同样,创意产业的创新行为也会对其依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作用。研究创意产业的创新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揭示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措施等领域的促进作用,对创意产业的功能及带动作用进行更为清晰的刻画,进而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3. 明确创意产业的功能、地位,提出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尽管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创意产业列为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但目前在这一领域尚缺乏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对创意产业生态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将针对提高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

总之,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与创新能力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培育、激发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创意产业的创新行为影响、改变着周边环境。创意产业的不断成长促使创新文化的培养、创新城市的形成。根据组织生态理论中种群与生态因子的依存关系,创意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根据种群增长方程,在生态因子制约下,创意产业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会通过种内竞争、优胜劣汰,保持合理的规模。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是其发展的动力所在。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为提高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项目获得2006年 “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同时获得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委,等. 创意产业[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厉无畏,王如忠.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T. E. Graedel, B. R. Allenby著,施涵译. 产业生态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Fischer,C.S.,Carrol,G.R.,Telephone and automobile diff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02―1937,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

[5]Freeman J Carrol,G?R Hannan,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

[6]Freeman J Carrol,G?R Hannan,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

[7]John Freeman, Michael T. Hannan,Organizational Ec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Jitendra Singh,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New Directions, 1990.

[9]Hannan,M?T Carroll,G.R.,Dundon,E.A.,Tortes,J.C.,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in multinational context: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in Belgium,Britain,France,Germany,and Ital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

[10]席酉民,等. 经济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译. 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2]罗珉.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3]杨忠直. 企业生态学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郭龙军,徐艳梅,程昭力. r选择-k选择、生态位及企业协同进化[J]. 管理现代化,2005,(2).

[15]何继善,戴卫明. 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校:史言信

上一篇:薪酬涵义辨析 下一篇:广东省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