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无为”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

时间:2022-09-30 08:19:04

【前言】试论从“无为”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引发了一个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即“百家争鸣”。众多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出发,提出了针对社会状况的解决办法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百家争鸣”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有其潜在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背景...

试论从“无为”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从“无为”理念入手,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得出中国武术现处于发展瓶颈阶段,如何让中国武术有所出路,还需从武术本身入手研究。利用“无为”理论,从根本上回归中国武术本质,才是在“无为”中赢得“有所为”,让中国武术能更好在历史中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无为 中国武术

一、“无为”提出背景及理论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引发了一个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即“百家争鸣”。众多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出发,提出了针对社会状况的解决办法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百家争鸣”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有其潜在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背景。周王室的没落使“学在官府”转变成“学在四夷”,官方不再垄断学术。这样教育便迅速在当时社会中普及开来。“礼坏乐崩”也使当时的人们挣脱了礼教敦化规范的枷锁,人们的思想得以极大解放,观念得以更新。“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更使一些追潮学者恃才傲物、指点江山。最重要的在于当时诸侯各国的封建割据,使封建社会的规范的统治思想难以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宽容且学术自由,为个人著书立说、发表见解提供了有利条件。诸侯各国也争相寻求能为自己统治提供指导思想的“士人”。

(二)提出之人

“无为”理论明确题出之人为老子。老子生平难以考据,据《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为周王室史官,学识极其丰富,地位也很高。后周王室衰败,老子便弃官而走”。《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使官。”以上便是老子能给后人留下的书面生平考据。现在学术界对老子的生平争论不休,是由于《德道经》和《道德经》的问题以及“孔子问学于老子”的事件,文章讨论重点为“无为”的思想,所以在这里不做赘述。

(三)理论概要

老子哲学思想表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无为”。老子曾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以上老子认为都是人有过多的欲望,而产生种种烦恼。老子而后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即统治者不必费心劳神,无事生非。让社会按其规律发展自然去就会进步。其“无为”是达到“无所不为”的绝佳途径,人放弃自己的欲望,天下也便会相安无事、繁荣昌盛。老子还提出:“绝圣弃智,名利百倍。绝仁弃义,明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

这些观点都说明老子是从人欲入手。人们都想要改变事物的发展,往往忽略事物在社会进程中的变化。万物生来本无一个明确的定性,强求一致会使其失去本来自身所拥有的天赋,并会带来负面的抵触情绪,抑制它的发展。逐渐使它失去在社会进程中的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武术

(一)起源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耕立国,在农耕条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视土地为生命的生活本性。在当代,我们亦可从农村了解到农民对土地的衷爱。正因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先辈们便在这里扎根,繁衍生息,不善迁徙。文化习俗也因此产生,并延续千年,从未断裂。

在这过程中,先祖们为保护自己的生存来源和文化习俗,开始武装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能更好的加强保卫,先祖们将在实践中所学所用的身体活动加以反复演练传授予子辈们。又通过多次保卫自己赖以生存土地不受侵害的斗争,将自己所反复习练的身体活动在实践中改进并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合理且能强体的武术套路雏形。为了不耽误农耕,同时又将所用农具加以改进,既能习练又能劳作,使人们不仅能在对生活所需汲取的同时也不停止对家园的保卫。

(二)传承发展

儒家思想作为上至政治下至民众的泛众伦理束缚,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吸收于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作为儒家思想下所演变出的武术,所提倡的“仁义、忠恕、知命”思想,也可以通俗的解读为:“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诚信、杀生有责。”前两句,可以结合上述武术起源中所讲到的先辈对土地的感情,将二者融合贯穿到历史朝代中,可以看出,虽中国有偌大的版图,不过一个“家”而已。武术也是由“家”的概念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当时女性地位不高,若有断裂则血缘传血缘,地缘传地缘,业缘传业缘。总之,都是亲朋好友,一家人。

所以可以从中国武术历史中看到,武术的传承具有局限性。虽然局限性限制了武术的传承,可是这种局限性造就了武术的多样性及对文化的承载性。因此当代人力图改变武术的面貌来将其发张,必将失去武术的民族性,让后人无法理解武术的民族内涵。

(三)侵扰断裂

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国破人亡。武术难以抵挡坚船利炮,即使身怀十八般武艺的高人,也只能成为侵略者面前的炮灰。这些磨难,使当时本来没有多少学识又朴实生活劳体的民众,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对遗留的文化及精神气节,开始慢慢抛弃。逐渐转向对外来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体育、学习穿着西服等等。

武术也不可避免的被西方体育同化,锻炼手段也开始西方化。从前的“套路”训练,变成了跑、跳、投。思想转化成唯物主义,抛弃了人伦、自然思想。战争的炮火我们虽可以不惜生命去阻挡,但文化的殖民可以使一个民族灭种,思想断裂意味着一个文化的从此将消失。努力发掘和整理历史留下来的武术图谱及文献记载,可不以当时的一种思维模式思考,发掘、整理也是徒劳无功的。

三、从“无为”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用“无为”看待中国武术

人们总是喜欢去努力改变老去的东西,不顾老去物件是否适应当前环境,把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强加于这些老物件上。中国武术深受其害,中国武术向来是属于冷兵器时代保家卫国的杀人技艺。后在传习中为不使习者受到伤害,汲取历朝历代儒家思想与众多哲家思想的融合,使中国武术带有了人伦哲理。这样不仅能使习者有武不犯禁,又能在战争中事君以忠,即便战死沙场也无憾无悔。但是,在当代中国武术的传承中,丧失了这些。使武术既没有技击性,又没有了人伦哲学。上层人士为了“有所作为”,将中国武术改变的具有量化的标准,抛弃各流派武术中的人伦哲学。为了他们所认为的推广普及,而将各流派武术简化拼凑,构成看起来完美的武术。又用西方量化的标准开展武术比赛,在比赛中要求步形、跳跃高度等等这些在真正武术中不曾见过的技术来衡量技术高低。但在传统武术中,不见这些类似舞蹈又貌似体操的技术,只见简单易行的制敌技术。

现在中国武术的传习为了适应上述“有所作为”的推广理念,量化标准肆虐于武术传授中。师傅在教授徒弟武艺时也用量化标准来横量,只传授怎样做,做好就可以。不传授武术的核心理念,让徒弟只知道怎样做好师傅教授的武术套路,没使核心技击技术贯穿在徒弟的每招每式之间。这也许是造成了许多武术传承断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再看看现在中国武术的礼节。首先说行礼,以抱拳礼为例,抱拳礼又称“拱”或“揖礼”,源于周代,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论语·微子》中有记载:“子路拱而立”。其动作为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抱拳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多用于吊丧,见面作揖抱拳可不要弄错了方向,那是相当不礼貌的。这种谦和的行礼方式,包含了儒家的儒雅性格。但现在我们常见武术竞赛时,运动员一跺脚上前一步,肘关节抬至肩部,掌立拳攥,一副杀人架势,让人不禁为现在武术礼仪规范叹息。

(二)怎样用“无为”看待武术的发展

当代的武术大家,面对社会大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想以各自的方式来使武术适应历史潮流与之一起前进。不能否认武术大家对现在武术发展瓶颈的危机感,但需要理性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能急于改变中国传统武术模式,毕竟中国武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就要反映它所处的那段时代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现在总想着让它能让世界接受,进入奥运会。奥运会是西方量化竞技比赛,即使进入,中国武术也无非是一个匆匆过客。因为进入奥运会首先要改变中国武术的性质,中国武术多而庞杂。让某一项武术进入都不能代表中国武术,让现在竞技武术进入无非是否定中国武术,竞技武术是拼凑出的武术,没有文化思想的承载。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武术不应追究其发展,因为它已不适应当代社会了,虽然可以习练,但请将它和它的思想放在中国这片土地。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人人对中国武术报一份“无为”的心态,中国武术才会“有为”,而且会有“大为”。

参考文献:

[1] 老子,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4.

[2] 老子,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8.

[3] 老子,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9.

上一篇:谈谈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