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读课文课外自读的教学指导

时间:2022-09-30 06:46:51

初中自读课文课外自读的教学指导

摘要: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大都是按照讲读、自读两个方面安排的。如此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讲读课的精讲,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同种类型文章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课内外的自读课中,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自读课文课外自读的教学指导的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把握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2.自读课文课外自读可行性分析;3.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方法指导;4.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措施安排。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教学指导

伴随着初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逐渐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应试教育不考或少考的影响,自读课文却备受冷落而成了多余的课文,成了被语文教师“遗忘的角落”:面对自读课文,许多教师往往随便上一堂课就完事,有时根本就排不上“议事日程”。因此,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指导学生尝试将自读课文带到课外进行自读,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

1.把握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原则。此自读性原则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是从“学生学文”的视角提出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讲读课文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能为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可能。因而,在平时的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自读性原则,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2)引导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在平时的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把“自读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不应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应积极引导组织,引导正确迁移。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自读教学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要“提纲挈领、期得其得”。

(3)反三性原则。反三性原则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关键点,它是从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的视角提出的。分析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定论为“举一”与“反三”的关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讲读课文的“举一”作用,在与自读课文的比较中,引导知识的正确迁移。要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把握反三性原则会使讲读课文中的知识更加牢固、坚实,从而促进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效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

2.自读课文课外自读可行性分析

自读课文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还权授法”是总的原则。其实自读活动不一定全部安排在课内进行,很多自读课文可以放到课外去阅读。

(1)“一周双休”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自读时间,每两周安排一篇自读课文,让学生课外自读,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课业负担,反而可以有效地缓解因五天工作制而造成的教时不足的矛盾。

(2)教材每个单元所安排的自课课文(包括配套的《自读课本》上的文章),大多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可读性。通过激发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可获得课外自读的最大动力。

(3)在学生被激发起阅读兴趣的同时,只要教师再“授之以渔”,指导读法,帮助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高自读的信心和能力,就会使课外自读成为可能。

3.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把自读课文放在课外自读,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读引导”、课文注释等助读系统,帮助自己明确每篇课文的阅读重点,解决字、词、句、段等方面的难点。

(2)学会做自读笔记。

(3)从“思考和练习”中寻找线索和“拐棍”,借以把握课文重点,掌握基础知识,检查自读效果。

4.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措施安排

当然,把自读课文的学习安排到课外,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往往会流于形式,形成“牧羊放鸭”式的局面。因此,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及时纠偏,以保证课外自读的实效。

(1)明确目标。刚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学一篇文章该从哪儿下手,甚而放弃自读。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确定自读目标,列出学习重点。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分别设计高标和低标,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保护他们的自读积极性。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定标。

(2)建立组织。学生在课外自读,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时如果能与同学商讨一番,集思广益,就能解除困惑,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建立若干个自读小组(这种小组也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学习活动),以便集体讨论、集体质疑、集体交流。同时应配备小组长,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以便教师巡查和辅导。

(3)定期交流。自读一个阶段后,应组织交流活动,以利相互促进,激发兴趣。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举行报告会,将个人自读中的心得体会向其他同学介绍;组织答辩会,由某生提出疑难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举行朗诵比赛,由各人挑选文中精彩片段,反复练习后表情朗诵,由学生担任评委,打分评定,产生名次。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选登经验体会、学法介绍、问题探讨等内容,这些交流活动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读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材“教读―扶读―自读”的“教学链”中,自读课文是形成能力的最重要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如能把自读活动放到课外去,挤出更多的时间放在教读、扶读课上,更多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指导方法,让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自己阅读课文,再反过来把这种能力运用于“教读课文”和“扶读课文”的学习上,学生终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能读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大谋.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比较”点拨[J].教学与管理.

[2]徐旦泽.自读课导读五环节[J].天津教育,1990,(06).

[3]陈廷南.自读课文教学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01).

[4]陈焕.对语文课课内自读课文的几点浅见[J].绥化学院学报.

上一篇: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 下一篇:实用而有形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