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誉的发展

时间:2022-09-30 05:09:36

浅谈商誉的发展

摘 要:该文基于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定义以及处理方式,对商誉的发展以及理论进行了深入了解,通过对商誉的发展的了解,分析商誉在我国未来展望,从而加深对商誉的了解。

关键词:会计准则;商誉;发展

一、商誉的形成发展以及在我国的现状

商誉是指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商誉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其特点是:①没有实物形态;②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③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④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商誉的存在,未必一定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

商誉形成的原因很多,弗克和戈登经过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形在商誉的因素如下:①短期现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生产的经济性,能筹集更多的资金,有现金储备较低的筹资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的减少,避免交易成本,税务优惠。②稳定性,包括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无重大的经营波动,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③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的劳资关系,精细的培训计划,组织结构,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④排它性,包括技术的独占权和品牌。而商誉在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有变化的。在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记账;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而在旧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商誉应属于无形资产类。而在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无形定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有两条,第一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者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第二是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而商誉正是因为不满足可辨认性,所以在新会计准则中,将其划出无形资产这一类。

二、现行商誉的主要代表观点

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商誉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第一,商誉的“三元论”。关于商誉的本质,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个论点,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这三个论点称作商誉的“三元论”。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业地位、良好的劳资关系、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那个部分。这里的超额收益应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商誉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它,就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潜力。总计价账户论,也称剩余价值论。这一论点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是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超过了其个别价值的总和;而未入账资产指的是诸如优秀的管理、忠诚的客户、有利的地点等。第二,核心商誉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9年9月7日公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FASB把会计确认的商誉分解成六部分:①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已确认账面价值的差额;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被收购企业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③被收购企业持续经营中各种得以存续的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所具有的公允价值;④通过企业并购实现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整合所具有的公允价值;⑤收购企业由于高估被收购企业净资产而多付的价值;⑥因为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而导致收购企业多付或少付的价值。他们认为只有上述第③部分和第④部分属于核心商誉,应当作为正商誉进行确认。

三、商誉在我国的未来展望

虽然商誉的概念形成已久,但是商誉仍是会计理论实践中最富争议的论题之一。尽管如此,在会计处理日益规范化的时代潮流中,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商誉的会计准则。我国在新旧准则中对于商誉的不同定义以及处理方式,也反映了商誉的发展史。相关准则虽然确定了外购商誉的价值,但是企业的自创商誉始终没得确认,即是说自创商誉始终不能按照有关准则进行处理。这是由于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的相关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而按照相关性原则来说,企业的自创商誉是应该进行有关会计处理的,但是可靠性原则却要求该价值能够可能的计量,但是商誉是不能从企业剥离出来的,除非企业进行合并或者重组,否则商誉的价值得不到可靠确认计量。由此可见,商誉的发展仍待完善,商誉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处理仍需要具体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R].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英明.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上一篇:沃尔玛供应链的管理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下一篇:黄金价格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