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凝聚力 实现“中国梦”

时间:2022-09-30 03:48:54

增强凝聚力 实现“中国梦”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只有既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股力量,又妥善协调好社会各层面、各个体民族和中华民族整体这三类主体的凝聚力,并将民族的共同心理、自我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三种促成群体凝聚力的观念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国梦 三股力量 三类主体 三种观念形态

2012年12月18日,《南方日报》以半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题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乎“中国梦”实现》的采访录,读来令人感佩。采访对象——广东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是一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已的矢志者: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梦”,他冒弹迎锋;建设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他殚精竭虑;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振兴、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他奔走呼号。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时期的郑群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怎样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推动实现“中国梦”呢?连日来,这个问题总是萦绕脑际。思忖再三,笔者认为,须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上做文章。

增强“三股力量”以推动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由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构成的合力。毫无疑问,这三股分支力量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便得以增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其所属成员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共同的血缘根系、地理地域、社会生活和奋斗目标以及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总体向上的经济态势和统一稳定的政治格局。决定这种吸引力强弱的要素是领导核心。领导核心是国策、战略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是民族、国家力量的凝聚者和方向主导者。具有为民性和先进性,能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并能为之实现而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领导核心,才能使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增强并得以释放。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夯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还要坚定不移地惩治和预防腐败,增强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领导核心的吸引力(包括执政党的感召力和政府的公信力)。

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及其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归属、依附、融入的力量。我们常说的“向心于祖国”、“向心于中华民族”、“向心于党”、“向心于中央政府”就是指的这种向心力。“向心于祖国”、“向心于中华民族”是就整体而言,“向心于中国共产党”、“向心于中央政府”是就核体而言。核体即领导集团,是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代表,民族成员在向心民族整体的同时,也必然会向心于能够代表该民族整体的领导核心。因此,要增强民族向心力,就要在增强民族吸引力的前提下,提高全民族素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人们增强爱国情与责任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进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民族亲和力,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关系和谐亲密而形成的一种力。在社会生活中,因关系和谐亲密而形成的亲和力不仅存在于个体的民族之间,而且存在于一切社会群体(家庭、邻里、社区、政党、阶层、宗教组织等)之中,或称之为民族成员间的亲和力,或称之为社会亲和力。当前,要增强社会亲和力,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 注重各民族的平等相处和繁荣发展,努力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关系民生的诸种社会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切实增强各民族间以及整个社会的亲和力,真正使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的增强需同步进行,三者不可偏废。因为,民族向心力与民族吸引力相互制约:没有民族吸引力,就不可能有民族向心力;没有民族向心力,就证明民族吸引力不复存在。民族吸引力是向心力的引发器,民族向心力则是吸引力的检测仪。一个民族的吸引力状况如何,完全可以从民族向心力的状况中找到答案。中华民族由多民族组成,民族关系的亲疏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强弱。有民族的团结亲和,就有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任何民族整体的吸引力,都需要其民族亲和力来维系和支撑。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亲和力,就会产生内耗,有利于民族整体发展的决策和措施就无法贯彻落实,就必然会使经济萧条,政治动荡,文化衰落。一个经济萧条、政治动荡、文化衰落的民族,是很难具有吸引力也很难具有凝聚力的。

协调“三类主体”以推动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群体凝聚力,释放这力量的主体是全体中华儿女。从主体结构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包括社会各层面群体的凝聚力、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三个层面。

社会各层面群体凝聚力,包括家庭、单位、社区、地区、阶层、政党、宗教、民族等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各层面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血缘凝聚力,即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凝聚力,如家庭凝聚力、宗族凝聚力等。二是地缘凝聚力,指由地理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凝聚力,如邻里凝聚力、社区凝聚力等。三是业缘凝聚力,专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职业目标在共同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凝聚力,又称社会组织凝聚力,如企业凝聚力、学校凝聚力、政党凝聚力等。社会各层面的群体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相对稳定的人类共同体。56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相对的内部统一性和稳定性,因而有其自身的凝聚力。如,中国境内的苗族民众散居在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但他们的民族凝聚力非常强大。历史上,当苗族同胞受到统治阶级或异族压迫而被迫反抗以至举行起义时,他们常用鹅毛信传递信息。鹅毛信所到之处,千里赴义的苗族同胞一聚就是几万、几十万,充分凸显出其民族凝聚力的强大。苗族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少数民族那里也很常见。

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三类主体中居高层地位的。在中华大地上,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是不争的史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后,经过不长的历史时期,又能重新走向新的统一,最终确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促使中华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崇尚团结、力主统一的民族品格,是铸就这一力量的必要条件;爱国为国、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

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凝聚力的这三类主体是交叉并存的:任何一个中华儿女既是某一家庭的成员,又可能是某一社会组织的成员,还是某一民族的成员,更属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多重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的身份处于交叉状态。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处的群体(家庭、单位、社区、地区、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做出贡献,才能使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同时,各类主体凝聚力又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社会各层面群体凝聚力和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强弱消长,如果没有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同时,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共同的家园,如果社会各层面群体凝聚力和各个体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要求相抵牾,那么,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就会削弱甚至消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一切都与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整体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状态。特别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领导集团,对民族凝聚力(包括社会各层面群体凝聚力和各个体民族凝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鉴于此,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时,应既强调增强社会各层面群体的凝聚力和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也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领导核心的吸引力。在增强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的凝聚力时,则既要强调增强社会各层面群体和各个体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即各群体的利益(包括各种社会群体自身的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都应以不损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前提,并尽可能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趋同,不搞地方主义,不搞小山头主义,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要增强全体民众对领导核心的向心力,坚持在坚强的凝聚核心领导下来实现“中国梦”。

统一“三种观念形态”以推动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以观念形态蕴藏于民族成员之中的力量,民族共同心理、民族自我意识、自觉的民族精神是其基本内容。

民族共同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体现。在中华大地上,不仅汉、藏、蒙、回、满等各民族有自身的民族心理,而且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对血缘根系的崇敬与虔诚,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与眷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对中华一统的坚持与坚守等,都是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心理。这种共同心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重要基石。

民族自我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对于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所谓有“民族意识”,就是既使本民族成员相互亲近、结为一体,又使本民族成员与他民族成员相区别。如果全体成员能自觉地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共同体,就容易在感情和行动上互相亲和,相互协调;如果全体成员都能自觉地意识到本民族的特质与尊严,就会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夷汉一体”的观念,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民族意识。

自觉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历史地形成的、为多数成员所接受和奉行的思想、观念、原则,是该民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民族成员起着激励、引导、规范作用,对民族和所在国家的发展起着支撑、推动、促进作用。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有了这些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凝聚起力量,历经磨难而不亡,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共同心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精神着重点不一样:民族共同心理重在心理,是民族成员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民族自我意识重在认识,是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自我文化认识;民族精神重在思想、观念、原则等,是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一种哲学形态。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三者均属观念形态,在精神层面有相通之处,可以协调统一。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看,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居统治、引导地位,它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有效地遏制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作用的发挥,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观念;从社会层面看,应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从个人层面看,应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

我们还应看到,民族共同心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精神具有层递性:民族共同心理是观念结构的基座,比民族共同心理进一层的是使本族人结为一体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理性提炼与高度升华。由于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与追求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表现于民众的心理与意识之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引导意义。因而任何民族、国家都用自己的民族精神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大众共识”的基础,任何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也通常表现在其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概括之中,使之具有高层次的社会指导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整合、得以凝聚、得以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将民族精神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真正得到高扬。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题中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谭平山的国民革命思想及其实践 下一篇:我国经济形势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