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诗词看宋代梅花文化

时间:2022-07-20 01:30:34

从宋诗词看宋代梅花文化

内容摘要: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意象,其独特意蕴的确定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宋代咏梅文学达到高潮,梅花的象征意义成熟、定型。本文从宋朝的梅花诗词入手,分析了梅花意象在宋朝的主要象征意义:代指美人、仙子;还可表达对远方朋友、家园故里的思念之情;象征君子;象征隐者、高士;所以,宋代文人在赞叹梅花美的同时,更多借梅抒发人生情怀,彰显自身高洁品质。

关键词:宋朝 梅花诗词 梅花意象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人在梅花欣赏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痴迷程度,梅花的一些著名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影响到元明清时期,以致现在梅花诗词、画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和人格象征意义在宋朝真正成熟、定型,梅花诗词成为最能体现宋代文人文化心态和人生意趣的一类作品。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本文从宋代描绘梅花的诗词入手,说说宋朝梅花文化的意蕴及主要象征意义。

梅花雪中独开,清冷淡雅,本身又具美人姿态,自古便有“霜美人”、“冷美人”之类的称号,宋以前的文人爱将梅花比作玉人、美人、仙子等;宋人也继承了这一意义,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把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香脸半开娇旖旎”。另外,宋代之前有折梅赠远的习俗,宋人继承了这一习俗。王安石曾写有《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欲寄一枝梅花给远方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更是折梅寄远的佳作。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而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的品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与文人内心期望的优雅、高洁品格,与他们修身治国即便失意也超然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所以,梅花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梅妻鹤子”的林逋(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千古绝唱。

北宋中期,梅花的“君子”意象进一步传承发展,苏轼写了42首关于梅花的诗,成为北宋咏梅花第一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这些诗展现了苏轼内心清逸孤高的性格志趣,更寄寓了他不甘与世委蛇的高洁品质与情怀。王安石著名的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严寒中独开,借梅花象征坚持操守,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君子。李少云《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

南宋半壁江山已失,朝廷却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姜夔一类爱国文人志士,空有满腔把报国志,但面对国家大势,却无能为力,个人仕途也灰暗一片,又受了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文人渴望过一种清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至此,梅花又发展出了另一个象征意义――隐者高士。南宋杨无咎(1097-1171)《柳梢青》三:“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写梅花幽静淡泊,生在“茅舍疏篱”,与“淡烟寒月”为伴;杨无咎自号“清夷长者”,多次辞谢朝廷征召,终身隐逸,他笔下的梅花正是自己的写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有宋一代,梅花意象主要象征有四:一象征美人、仙子;二表情达意,传达对远方朋友、家乡的怀念;三象征君子;四象征隐者、高士,这四个象征意义在很多咏梅作品中是同时存在,相互融通的。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就描绘了梅花的外在“鲜妍皎”,“若风中仙”,又写了梅花在“穷冬万木立枯死”的恶劣环境下,“玉艳独发凌清寒”的坚毅品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士们在欣赏梅花美丽外表之外,植梅、观梅、画梅、咏梅,甚至妻梅,更多是借梅抒发人生情怀,把自己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梅花中,借梅花彰显自身高洁品质。因此,宋代开始,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

参考文献

[1]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2]王辉斌.宋金元梅花诗探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

(作者介绍:董碧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

上一篇:黑龙江水稻种植综合技术 下一篇:菜粉蝶为害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