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预后

时间:2022-09-30 01:51:52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为今后脑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且均实施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其中治疗组的40例患者在入院3d内进行介入治疗,而对照组的另外40例患者则在入院3d后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栓塞效果、并发症情况,并利用改良Rankin表(mRS)评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治疗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远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预后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约占80%~90%。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部“爆炸性”疼痛,同时会引起脑积水、缺血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等多种并发症。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介入栓塞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安全系数较高,而且还具有术后恢复快、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脑部组织损伤等特点。虽然介入栓塞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其治疗时机,目前临床对早期和晚期介入栓塞治疗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以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80例脑动脉瘤破裂研究为基础,进而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3d内进行介入治疗40例和对照组(入院3d后进行治疗)4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1±9.6)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4~70岁,平均(59.7±7.8)岁。随机分组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在接受临床研究前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WHO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经DSA检查方式确诊;动脉瘤破裂的SAH。排除标准:巨型动脉瘤(直径>25mm)、造影剂过敏、梭形动脉瘤、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功能衰竭者。

所有80例患者经过CTA(常规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头颅CT诊断确诊,且临床表现均以头部剧烈疼痛为主,其中75例脑动脉瘤类型为单一型,发病位置分别为:前交通动脉位置40例,后交通动脉位置24例,基底动脉位置4例,大脑中动脉位置7例。另外5例为多发性脑动脉瘤。以动脉瘤直径大小为依据进行分类,患小动脉瘤(直径

1.2方法

治疗组在3d内进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Codman公司)栓塞介入治疗。其治疗步骤如下:对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时根据患者情况,有选择地对部分患者进行DSA检查。首先利用静脉微量泵方式将尼莫地平泵入患者体内,并实施气管插管全麻,之后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并利用DSA对双侧颈动脉、椎动脉等位置的动脉瘤大小、形状进行确定,行汤氏位、旋转及侧位等造影以取适当角度拍片。确诊后进行全身肝素化,将造影管更换为导引导管,以动脉瘤的实际大小选择符合的微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术。为确保栓塞安全,确保载瘤动脉通畅,再次进行造影检查,确认无造影剂滞留于动脉瘤内,最后拔出导引导管,并进行术后处理。术后进行抗凝治疗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性药物,并需对患者进行24h内的严格下肢制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与治疗组一致。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栓塞情况、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动脉栓塞小于90%为不完全栓塞;动脉栓塞在90%~100%视为次全栓塞;栓塞达100%可视为完全栓塞。而根据mRS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评分。量表设为0~6分。其中0分为预后情况良好,6分为死亡。评分越低,则病症越轻。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相关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介入栓塞术之后,其栓塞情况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治疗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5%和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6个月mRS评分

治疗组在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为(1.16±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0.7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2可以看到,治疗组中出现复发1例,脑积水1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相对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5%。可以明显看出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的主要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突然且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有昏迷的现象。对患者给予早期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被更多专家所认可,从而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复发的风险。介入栓塞术是近年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它在治疗时不需要开颅,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低,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临床优势。根据2002年国际SAH动脉瘤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在临床预后方面明显优于显微外科开颅夹闭术,据统计在临床上约90%的脑动脉瘤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这样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制约了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时间,根据刘青报道,相对于入院3d后的晚期介入栓塞术治疗,在入院三天内进行手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栓塞效果,并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患者在进行介入栓塞术后,统计出早期进行介入栓塞术的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其次全栓塞率和部分栓塞率远低于晚期进入介入栓塞术的对照组,这说明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要优于晚期介入治疗。从术后随访统计的主要并发症情况可以看出,有13例出现了再次脑动脉瘤破裂的情况,其中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1例,即证明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术治疗会大大降低再次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预后。除此以外,其他的并发症还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9例);复发6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5例),脑积水9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8例)。

综上所述,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实验研究显示,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病例的筛选,证明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治疗效果明显,不仅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减少再次出现脑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进而改善术后的mRS评分,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思想:浪花飞溅的瀑布 下一篇: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封闭抗体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