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30 01:11:36

浅析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审美趣味,而且能够引领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1.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办学理念依旧,管理还是老办法,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大多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式,追求时尚,缺乏创新性。现今,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一些学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夫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内容也大多大同小异:花草假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等。如果“名人”和雕塑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认识”和认同,这样的建设有何意义?它违背了校园文化的本义,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却在大张旗鼓地抓“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漠然置之。

(3)忽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忽视队伍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当前,农村中小学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关系,全体师生参与不够,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执行的严肃性不强,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即使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农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适龄少年儿童少了,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两三个老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程一门也不能少,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每个老师,一个星期几十节课,一天到晚都待在教室,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 “两手抓”的政策,使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农村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3)加强校园活动建设,重点突出师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歧中学)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分析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