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30 01:00:18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什么?普遍的看法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DD人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内涵很丰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较强的运用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作为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更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优势,展现作品的人文之美,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文内容也变得更加的广泛,它的触角延伸至家庭、社会、自然、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得来的,也不是上政治课能灌输得了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材料莫过于经典的人文著作,经典的人文作品自会把高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知识视野、高尚的思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传递。不过,限于高中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传送给学生,还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教材,挖掘出丰盛的人文素养来滋养学生。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就可通过配乐、图片、反复的朗读、涵泳字词、想象联想,引导的学生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如诗如画的意境及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以便日后能成为一个有着高尚的情操与高洁志趣、甚至能创造美的人。

二、优化课堂,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定位,优化课堂教学。变教师作主体的“一言堂”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课堂,并在课堂上充分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鲁迅的《祝福》第二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只有一个:你认为害死祥林嫂的最大的凶手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自主思考之后,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讨论。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交流合作性,而不必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不一味地只充着少数积极发言分子的听众,从而获得独立的思考权与发言权,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辨能力、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但有些人文情感较有隐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才能显现出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感知并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境界,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或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一定能更好地凸显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人文情感的陶冶。

如著名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配着低沉抒情的音乐,用时而欢快,时而沉痛,时而悲戚,时而激愤的声音去朗读,当韩老师热泪盈眶地将课文读完,学生沉浸在温暖伟大的母爱,沉浸在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控诉中良久无言。我想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于纯真。

总之,语文学科是工具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压下的同时,切莫忘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进人文情感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能力与品格健全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龙南中学)

上一篇: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临床观察 下一篇:美术课堂别让情感熏陶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