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时间:2022-09-30 12:20:41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本文通过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基本原则和要求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常用的几种问题情境,对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对教学手段的丰富,更是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表象思维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学习中枯燥和乏味是大多数学生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形象思维占据其思维方式主体的情况下,抽象的逻辑思维就显得特别难以突破。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其突破点就在如何将抽象的逻辑问题转化为具象的特殊问题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透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条件,比如提供学习材料,提供实践环境,提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在过程中,利用有的放矢的设问,或谜题、或陷阱、或矛盾、或障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本文将从常用的几类问题情境入手,阐述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应用及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兴的教学手段,是针对提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问题情境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从学生的情感为突破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积累的实践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或启发、或引导,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初中生由于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会有很多反常行为和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尊重学生的选择,要让学生能够得到你的关心,并且感受到你的关心,乃至于从心里感谢你的关心,而不是排斥。只有在教师与师生之间构建了和谐快乐的情感,才能更加容易的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另外,教学的普遍问题是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知识接受水平,他们的特点不一,如何在统一的教学中去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是教师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慎重考虑的,不是简单的进行差异化教学,而是要充分地调动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问题情境的效果达到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针对所创设的问题,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问题必须明确而且具体,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所以所提问题必须按照思维演变的路线进行,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入抽象的理论。而且所设问题必须是实际问题,且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或者非常容易理解的,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延展。其次,问题必须要有新意。学生对于新兴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总是要比陈旧的事物要强,通过一些饶有兴趣,而且简单易懂的问题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是问题情境的基本要求,倘若所提问题,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你讲解的再精妙,学生也难以接受。再次,问题必须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往往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问题情境的作用丧失,学生对于简单问题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大多是一致的,即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最好是所创设的问题能够在他们稍微动用一下脑筋就可以得到关键解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1.悬疑性问题情境

所谓悬疑,即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能力和愿望去解决它。这类问题,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猜不着、想不通,但是又难以割舍,不愿放弃。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地画出几个凸四边形,再将这几个四边形的各边重点按照顺序依次连接,此时提问所得图形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发现中点连线所得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神奇的现象背后有什么样的原理呢?学生们必然兴趣盎然,由此我们就可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目的性问题情境

所谓目的性问题,既是所创设的问题是根据即将学习到的知识点演变过来的。透过这样带有目的性的问题,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使得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具象化,使得数学理论知识能够与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直接得到普遍的理论。例如,我们对超市中商品打折进行讨论,情境如下,有两种打折方案:一是第一次打m折,第二次打n折进行销售;二是两次都打(m+n)/2折进行销售。哪一种方案对消费者更有利?以此来引入“均值不等式”的学习。

3.探究性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由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就应该回归到现实中去,所以创设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是必要的。可以在学生的心理埋下一颗探究学习的种子,教师通过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动手参与,在情境中学生通过探究、寻找,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计算,以及语言交流能力。例如,在学习“重心”这一概念时,我们通过创设实验,拿出一个均匀的木板或者木棍,探讨能否在木板上找到一点,可以支撑起木板,使其能够保持平衡呢?同样,我们在进行延伸:其他的形状的物体,他们的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4.开放性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往往是问题情境中的难点,因为其缺乏固定的解决方案,其结果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就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灵活应用能力,猜想出来的内容不是凭空的,不是幻想,而是知识的最终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创新能力。在学习了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于这个章节的开放性问题,同样的计算方法能否普遍地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计算中呢,同样的理论在条件发生微小变化的时候,其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抽象的、难以掌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立,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巧妙创设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J\].学周刊,2013,(24):121.

\[2\]王欢.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3,(23):150.

\[3\]刘乃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才智,2011,(32):80.

上一篇:论语文老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教学 下一篇:“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转变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