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30 11:42:57

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分析

摘 要:本文从客家山歌的真声唱法、假声唱法以及假声真唱三种传统唱法出发,对其演唱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客家山歌;真声;假声;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62-01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对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我国著名民歌之一,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不仅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歌曲的含义更是耐人寻味,出具有一般山歌节奏自由、音调高扬、声音绵长的风格特点外,还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真声唱法的特点

真声是人声艺术的一种发声方法,在传统戏曲唱法中称为真嗓或者大本嗓,其发生生理机制近似于“胸”声的特点,音量大、泛音多,比较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发声。在发声时,两声带靠拢,整体振动,声带张力强,主要依靠张力的大小,对声音的高低进行调节。真声的特点在于声色明亮饱满,音域相对狭窄,也是客家山歌演唱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唱法。真声唱法主要是源于人们自身本能的表现欲望,可以说是完全基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的唱法。

长期以来,客家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广东、江西、福建等的山林地区,人烟稀少,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人们在日常的开垦荒山、耕耘劳作的过程中,为了排解劳动的艰辛,往往都喜欢唱山歌,或者通过山歌,呼唤远方的伙伴,以驱散孤独感和寂寞感。同时,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由于山路幽僻,蛇虫猛兽的存在会威胁人们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唱上几段山歌,可以惊吓野兽,为自己壮胆。例如,《山歌情》的序歌《追着日头趟山水》,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真声唱法,歌声一起,就能够抓住人心,将观众带入山野田间的意境。

二、假声唱法的特点

假声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控制,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与真声相比,泛音成分相对较少,在高音区音色单调,在中低声区显得不够结实,而且缺乏力度,不过在必要时,可以将假声转换为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同时,假声也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声与假声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

在客家山歌的演唱中,每一个人的音域不同,自然真声难以达到的高音,都可以利用假声来表现。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客家妇女在喂家禽时,呼唤家禽所用的就是假声,在哄小孩睡觉时哼唱的歌曲也是假声。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而且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不准唱山歌。但是,客家妇女为了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往往会在干家务或者四处无人时唱歌,因为害怕被人听见,创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歌吟唱法,即假声唱法,通过这种独特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另外,在客家风俗中,女孩出嫁时有“哭嫁”的习惯,一来表达难舍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二来根据风俗,女孩出嫁时哭的越厉害,则婆家的生活也就越发美好。实际上,客家女孩出嫁时的哭嫁音调是非常优美的,哭嫁的内容一般为即兴编唱,想到什么唱什么,比较典型的是兴国县山歌手饶春兰演唱的《哭嫁歌》,采用真假声吟唱法,在字句与声调之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意,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三、假声真唱的特点

假声真唱是整个声带都处于积极运动的状态,尤其强调和注重腹式呼吸,以及对咽喉力量和头腔共鸣的巧妙运用。假声真唱主要是客家男人使用,可以使得音高达到与女生同度。通过在假声中融入大量的真声成分,可以使得声音高亢、宏亮、富有穿透力。

男人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空旷的山间劳动时,或者回家的路上,通过山歌向家人报平安时,必须提高声调,如果采用假声唱法,在高声区不够宏亮,因此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客家男人就练就了一种假声真唱的本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假声真唱的方式,客家男人可以抒发自身豪迈的胸怀。例如,在江西龙南杨村的《过山溜》中,由于该地区交通不变,人烟稀少,周围飞禽走兽出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与野兽遭遇,受生活环境所逼,在进山过坳时,往往会高唱山歌,放大喉咙,提高音调,对老虎造成惊吓,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

四、结语

总之,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在对客家山歌进行研究时,应该尽可能从大文化的角度出发,从真声唱法、假声唱法以及假声真唱方面,对其演唱特点进行进行分析,将其看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更好的认识客观山歌,加强对于其唱法的研究,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山歌,对客家山歌进行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金鑫,润玉.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J].农业考古,2006(09).

[2]陈菊芬.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之我见[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04).

[3]黄少红.新时期客家山歌演唱艺术的嬗变[J].北方音乐,2011(08).

上一篇:新常态下推进文化养老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试论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尚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