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优质语文课的标准

时间:2022-09-30 08:19:30

高效优质语文课的标准

常常有感于有真才实学的教育同行,在评课的时候总能一语中的,切中上课者的要害。作为参加评课者,要有一套衡量高效优质课的标准,凸显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特性。那么,高效优质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深刻通透的教材理解

一堂高效的优质课,首先是建立在透彻深刻的教材的把握度上的。赞可夫说:“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这里的深刻,指的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师自己对教材都吃透不了,无法达到教材的核心内涵,自然无法将之授于学生。深刻地钻研教材,犹如庖丁解牛,下刀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展示公开课的时候,一个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的程度,常常会在课堂展示的时候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二、精辟巧妙的切入点

通透的教材理解是进行正常教学的一个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一定要有一个新颖的教学思路。思路,即进行授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线索。任何文章的分析都要有突破口,即切入点。切入点不俗,思路才能不俗。一定要选对切入点,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同时又要容易被教师所掌控。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必须有一套贯穿全文的主线,其余的零碎的、散乱的教学内容附着于此,教学的步骤呈递进性发展。就好比是木偶提线,一线在手,教学流程自然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的时候,重点就是细品李白在这首诗里面流露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复杂情感。学生可以抓住以下几组矛盾:“天生我才必有用”与“古来圣贤皆寂寞”;“钟鼓馔玉不足贵”与“但愿长醉不复醒”;“烹羊宰牛且为乐”与“与尔同销万古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诗人在诗中情感的矛盾有:有才能但不被重用;买酒要钱但是又轻视钱财;想纵乐但又无法不悲伤。在如此的情境之下,学生自然能明白悲中含壮,乐中含哀的情感了。如此下来,一步步引导学生,避免了教授时的无从下手。

三、高度的生成性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说,“自然学科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孙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课上学生地位身份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在于学生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有些问题的生成或许是教师在备课之前所无法料到的。这时候,原本由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对话就转变而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能用预先设置好的框架,来束缚压制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文本中来,是低效的、失败的课堂。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四、教师娴熟驾驭课堂的能力

由于学生作为一个自由平等的生命对话主体,面对文本时,会生成很多各式各样的问题,可能会摧毁教师辛辛苦苦构建的教学框架,偏离原本教师的教学预设。这时候就要教师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化解遭遇“突袭”的尴尬。。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课堂的信息的重构者,要不断捕捉、汇聚、筛选、重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反馈的各种杂乱信息,把有价值的问题和信息努力转变成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某个亮点,乃至成为整个课堂的出彩点。对于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应及时的加以排除和处理,引导整个课堂教学回归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目前学术上不能解决的、确实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研讨的途径,激发学生课后研讨的兴趣,不能一言以蔽之,忽视甚至嘲笑。只有出了错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生成性的课堂。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权利放在首位。学生有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材料观点。

上一篇:解决问题与形成策略谁重谁轻 下一篇: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