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30 05:40:29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要】生涯发展大师舒伯通过研究认为人一生中要体验9个生涯角色并且经历5个生涯发展阶段,认为在每一个生涯角色阶段有着自身的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因此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必须要了解高职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高职学生所处生涯发展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本文试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涯发展阶段;心理因素分析;对策

生涯发展大师舒伯(Super D.E.)将生涯定义为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也是人生至青春期以迄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职业外,还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金树人 2007)。舒伯认为人一生中要经历9种生涯角色,分别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在每一个生涯角色阶段有着自身的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因此要想做好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必须将高职学生自身的特征和高职学生所处生涯发展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两者结合起来。本文在明确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生涯阶段的发展任务的前提下,详细讨论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涯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舒伯将15―24岁的人生阶段称之为探索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通过一些活动,如课外活动,社会兼职等,来探索自身的能力和感兴趣的职业角色,该阶段是“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和竞争、选择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职业、并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沈之菲 2000)的时期。高职学生大多处于17到22周岁之间,处于探索期的中后期,是以学生角色走向社会,向工作者角色转变的过渡期,也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这期间的主要生涯发展任务是:通过多种途径的生涯教育,如课程教学、技能实训、社团活动、社会兼职等,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从业兴趣,进而将从业兴趣具体化。有了清晰的目标任务,我们开展高职学生的生涯教育就会变得扎实有效,可控可调。

二、影响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个体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受到其心理的影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对生涯发展的影响有着现实意义。理论和事实证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去把握个体的生涯发展,只有认识到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才能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开展生涯规划。

(一)高职学生一般性的心理特征

1.自我认知不充分

我国大学招生是按批次录取学生,即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本专科录取,所以,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是高考失利的学生。因此,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不高,对自己将来发展的前景比较模糊,甚至有悲观情绪,这种对自身认知不充分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无动力,行动没目标,结果就是这部分高职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和兴趣爱好,不能充分参与角色的体验,甚而影响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影响生涯角色的顺利过渡。表现为:就业时,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不敢参与竞争等。

2.依赖和从众心理

部分高职学生当初报考专业时,没有进行专业分析和自身条件的比对,而是依赖父母、中学老师、以及亲戚朋友的推荐。在一项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中,36.59%的学生依靠他人推荐报考专业(郭君 2012),这种依赖心理,必然影响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表现为:对未来工作没有明确目标,缺少对自身、对专业、对社会的了解,就业时没有主见,依赖亲朋好友推荐工作,择业时看重他人的意愿,有从众的心理行为。

3.自负心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加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一部分高职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比较,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在各方面都优秀,他们开始表现为自负心理,影响其生涯发展的合理规划,表现为:就业时心理定位偏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眼高手低,择业时,忽视职业生涯发展的长期性,着眼于当前的薪金高低和工种好坏,以及岗位身份的高低等。

(二)高职学生其他的心理特征

1.生理因素影响下的个体心理发展特征

有关数据表明:性别和年纪差异影响生涯发展规划(李亚真 2005;张文墨 2010;庞亚男 2012)。在总的生涯成熟度上,男学生比女学生成熟;高职学生在生涯适应性、自我调控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总的生涯成熟度上,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更加成熟的趋势。

2.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个体心理发展特征

有关数据表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所在地、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以及不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情况,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而影响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李亚真 2005;张文墨 2010;庞亚男 2012)。其中,不同父母期望类型的大学生在生涯信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上,理工科学生生涯适应性和自我调控水平要明显高于文科生;有社会兼职的学生,其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和自我调控策略上,要显著优秀于社会兼职时间短和无兼职经历的学生。

三、提升高职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的策略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因素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以下应对策略:

(一)生涯教育要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辅导

心理因素分析表明,生涯适应性在高职院校男女生中、不同年级中、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若用一种生涯教育方式,很难起到期望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导致高职学生生涯心理失衡,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年纪差异,和专业差异等方,加强个性化的生涯指导,如加强女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文科生的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关注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教育,因为这类学生群体,是“穷二代”或者“农二代”,他们能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取的生涯发展的资源非常有限。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的生涯教育,才能最终使生涯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高职学生获益。

(二)生涯教育要进行长期性跟踪和常规化管理

由于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在生涯适应性和自我调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高职院校应该三年不间断地跟踪学生的生涯心理发展水平,针对性地开展适应不同阶段需求的生涯教育,如在大一高职学生中开展专业介绍认知、大二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大三期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明确就业兴趣和方向等。

生涯教育还应该常规化,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的活动是应景式的,如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大三期间举办几场校园招聘会,以及举办几场就业讲座等,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开展生涯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将生涯教育贯穿高职教育三年,随着年纪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使生涯教育形成一种共识和制度,

(三)生涯教育要多方合作

做好生涯教育,应当是学生,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家庭多方合作的过程。

作为学生个体,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实践,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来更多地体验生涯角色,探索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提高自身为人处事的能力,迎接好学生角色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作为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和引导的角色,定期和长期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教育和辅导,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喜爱参与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等。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时,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将生涯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作为社会资源,企业和一些行业机构,应该意识到在校学生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因为在校生面临着学生角色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转变的成功,企业也受益。因此,作为社会资源的用人单位,应该主动投入到在校生的生涯发展的教育中去,如参与办学、参与课程开发,邀请在校师生参观访问企业等,通过社会资源的参与,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强就业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学生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生涯发展,如上所述,家长的期望类型、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家长和孩子需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也要主动去学习,这样才能够指导孩子的生涯发展。

(四)开展生涯教育要加强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但高职教育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改善办学的硬件水平,提高课程的项目式教育程度,增加学生的技能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期达到所学技能和工作内容无缝对接。然而高职院校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却显得有些落后,甚至高职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缺失(毕佳萍 2010)。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有助于学生短期内就业,但对于学生长期的生涯发展却是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在开展高技能教育的同时,要进行高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生涯教育,一定要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要改变由上而下、大一统的教导模式,要深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了解高职生的真正需求,开展丰富多样、富有个性化的生涯教育形式,加强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各个方面有助于高职学生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郭君.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李亚真.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6]庞亚男.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7]毕佳萍.“90后”高职生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3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课题编号:LX2013Y037)。

作者简介:戴志刚(1981―),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浅析电子电路安装调试 下一篇:基于fir的数字滤波器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