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N种“行为问题”

时间:2022-09-30 05:37:56

破解N种“行为问题”

慢性子、胆小、不合群、脾气暴躁、上课捣乱……很多父母被孩子诸多的行为问题困扰着。他们不仅想改变孩子的现状,更想探究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实际上,在焦虑之余,我们想到过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所以,著名教育专家钟思嘉在他的《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一书中说道:“做父母的,首要之务即是停止忧虑孩子是否正常,重要的是了解到底哪一些事情在困扰孩子。放轻松点,了解只是第一步而已。最大的挑战是了解之后的行动。不管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解决之道,解决方法是否有效,首先要看父母能否因孩子的改变而改变自己。”

对待“小磨蹭”:首先要学会接纳

王勤:我有两个儿子。他们的性格反差比较大。老大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且有点胆小,做事也比较磨蹭。他现在已经上小学4年级了,但是写作业还必须要让我盯着,否则的话,他1个小时也写不了多少。每天早上起来,我还需要盯着他穿衣服,吃饭也是一样。所以,即使我早上5点半就起床,做好饭以后6点钟把他们叫起来,早上上学还总是迟到。我爱人经常出差,我白天还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带他们两个,感觉确实很累。这时候,看着他干什么都这么慢,我心里特别着急,甚至就想冲他发火。

鲁杰:作为母亲,我们往往因为自己与孩子生理上的特殊关系,就会想象我们的其他方面,比如性格、爱好、意志品质等等,都会统统地在他的身上延续下来。实际上,教育孩子不光是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关系,还包括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相处关系。当宝宝出生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和另一个人打交道了。而这个人的性格有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不仅仅是发现和解读孩子,还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拥有比较宽的视野,去容纳所有和你个性不一样的人。

另外,我觉得孩子的慢性子也有你的原因,就是你管得太多太细了,所以很多本应该是孩子的任务就变成了你的任务。这时候,孩子做事就比较被动,他的效率高低与你是否在场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在的话,他可以很快地完成作业,这说明他的能力没有问题。所以,你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法。比如拿一个闹钟,和孩子协商,问他多长时间可以将作业完成,然后上好闹铃。如果孩子在此之前完成了作业,要积极地鼓励他。慢慢地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

另外,还要发现慢性子的优势所在:他可能做事更仔细一些,考虑得更周到一些等等。要首先表扬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你的期望,比如:“儿子,你做事真认真,只是如果再能快一点点就更好了。”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对待“胆小鬼”:不断强化自信心

李胜英:我女儿独立性比较强,但是她比较胆小。有一次外教来讲英语课,让小朋友到讲台前认一些英文单词。她其实都会,但就是不敢去。别的小朋友不会她还在下边着急。老师感觉她很不错,问她愿不愿意当班长。她实际上愿意,但是也不敢跟老师说。现在,对这个问题我比较苦恼,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的胆子大一些。

鲁杰:现代社会,孩子的身体空间和心灵空间太小了。一个不常和人群在一起的心灵是会感到恐惧和寒冷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比如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或者周末的时候多带她去公园,多接触小朋友。

其次,爱会让她建立起安全感,让她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也会让她拥有自信。今天在座的都是很用心的妈妈。我们可以逐渐地把自己的爱和关怀以及优秀品质传递给孩子。而且,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很好的榜样。关键是自己首先要自信、要有主见。

还有,不要总是很严厉地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呀,连这都不敢去,你看看人家!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胆小,以后就更不敢做事情了。

对待“小暴君”:理解正常的情绪发泄

孙进伟:我儿子有时候爱发脾气。有一次我们带他去商场购物,他和一位售货员玩得很好。后来,我告诉他该走了。售货员就跟他开了一句玩笑说:“你别走了,就留在这儿吧。”他就生气了,跟个小牛似的冲着人家就过去了,嘴里还喊着:“我要发脾气了!”有时候他自己就说:“我脾气可大了!”

李胜英:我女儿脾气也很大。有时候,我觉得她做得不对,便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看到我这样,她会比我先发火。我看她生气了就没办法了,于是就找别的话题来岔开。慢慢地她就乐了。

王勤:我小儿子脾气也特别大。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惹恼他了,他就会连哭带闹,也不说什么原因。我还要跟他猜谜,说对了他就点点头,说不对他就接着闹。这时候你要是不理他,他就能哭3个小时。必须要给他说好听的才行。

鲁杰:首先,我们要先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孩子是不应该发脾气的。实际上,和成人一样,当孩子遇到某件让他很愤怒的事时,他需要有一条宣泄情绪的通道。而且,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信息越少,人就越容易焦虑。相对于我们,孩子的信息要少得多。尤其是在孩子六七岁之前,他的大脑发育不全,包括智力、判断能力、社会经验还很缺乏的情况下,他的负面情绪往往找不到出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发脾气也是正常的。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反应特别重要。我们不需要在这个时候教他某件事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或者应不应该做,因为此时他的思维是关闭的。这时候孩子只需要你陪他一起难过,或者给他冷静的时间让他自己调整。 另外,有时候孩子可能会有点耍赖。如果是这种情形,我们可以说出一些严厉的话。比如,“不行,这事没得商量!”“这件事情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不想再重复了。”父母严肃的语调,会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威慑。不过,我们要尽量平静,不要情绪特别激烈。不要让孩子有天塌地陷的感觉。

对待“小淘气":先让自己变成孩子

焦荷青:前一段时间,老师反映说我儿子这段时间又开始淘气了。上课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发出怪声,他就跟着哈哈大笑。其实以前 我告诉过他,别的小朋友上课捣乱,你不能跟着乱叫,那样你就等于帮助了那个小朋友。原来他做得也很好,但是这段时间又有点反复。

鲁杰:我特别理解你儿子的反应。别的小朋友发出怪声,他笑一下是很正常的,不笑反而有可能是被压抑了。因为你儿子仅仅是小朋友,他不是老师助理。觉得影响老师上课仅仅是从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一个人的角色决定了他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这件事你已经给他打了板子,实际上“不对”是从我们的视角上来说的。包括我们通常用在孩子身上的其他一些词,叛逆、幼稚,都是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的。

其次,理解孩子的情绪还需要和孩子一起“共情”。你可以问问孩子那

个小朋友出的什么怪声,然后你可以陪着他一起哈哈大笑。跟他说“真好笑!”还可以问问他班上还有谁笑了?他可能会很详细地跟你讲述一遍当时的场景。这时候,孩子的内疚感就释放出来了。所以,我们要陪着孩子一起做小孩,然后陪着他一点点长大。当然了,和孩子共情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有适当的引导。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今天老师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好像有点不高兴。你们这样做,老师有可能会很伤心的,让孩子学会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另外还需要告诉他,妈妈希望你快乐,但是妈妈也同样不希望老师向我告状。不过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妈妈接受。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穿越一点“野蛮”然后达到真正的文明。

焦荷青:但是他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希望在上学之前,他能够学会遵守规则。

鲁杰:我们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要给孩子从违反秩序走到遵守秩序的时间。教育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不要一次性地都传递给孩子,而是需要分步骤进行。

问题对策1:留给孩子一份“信仰”

鲁杰: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一般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对峙,另一种是回避和冷落。对峙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一道屏障,我们不可能去理解孩子,或者说我们根本不想去理解他;回避和冷落是一种脆弱的表现。这样做会让孩子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受忽视。

其实,孩子往往比我们更会呵护他人的情绪。比如,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努力地从自己身上制造一些问题,或者大声哭泣,或者调皮捣蛋。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弥合你们夫妻的关系,来转移你们的注意力。孩子为什么会作出如此的牺牲和让步呢?因为,在孩子心中,你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精神权威和信仰。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最害怕的不是自己被惩罚,而是担心你会因为他的错误而垮掉。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自己在孩子心目当中的位置以后,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

问题对策2:改变家庭中的链条关系

吕鲁瑾:我儿子总体来说还是很听话,很乖的。但是,在有些场合他说出的一些话也特别容易激怒我们。不过,我想孩子之所以这样,和他爸爸的态度有一定关系。他觉得孩子这样挺厉害、挺能干的。所以孩子就更来劲了。有时候在家我说错话了,他爸爸就说:“去打你妈妈。”我说这样不可以,刚才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而且,我们应该教给他长幼的分别。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存在一定的分歧。

鲁杰:其实,你们两口子感情好比你们分别对孩子好要重要得多。按理说,一个家庭的组合不应该是两个人分别领着孩子的一只手,而应该是妈妈和爸爸领着手,孩子在旁边玩。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其中也隐含着他们和孩子情感的紧密程度以及夫妻双方育儿理念的一致性。

问题对策3:用99%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信任

鲁杰:在我讲课的时候,我会用99%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信任,用1%的时间和精力去传递我的要求和方法。实际上,对待孩子所谓的行为问题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比如我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内向。有一次捐衣服,我问他捐了哪一件,可他就是不肯告诉我。因为在他的心里可能有一种误解,就是他觉得告诉我以后我会批评他。实际上,我根本不会那样做。后来我告诉他,没关系的,妈妈不会说你,如果你捐了自己喜欢的,说明你很高尚;如果是你现在不需要的,那也刚好是物尽其用。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保留对我们的信任。

如果孩子对我们没有足够的信任的话,有什么心里话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不会说出来。

问题对策4:意识比方法更重要

鲁杰: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从我这里获取一些方法,其实没有意识就没有行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地会出一些所谓的“行为问题”,孩子就是伴随着问题在不断地成长的。一个“问题”,可能恰恰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关键是家长怎么去反应,怎么去对待。

上一篇:让宝宝轻松远离肌肤5种不适 下一篇:玩具,摔了又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