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建构

时间:2022-09-30 05:35:55

浅谈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建构

【摘 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所具有的当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经济全球化境遇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探讨了全球化形势下建设中国新型先进文化的理论策略。

【关键词】文化霸权;全球化;先进文化;文化建设

一、引言

自20世纪中叶,延伸人类脑力的工具----电子计算机作为融会了人类众多创意的物质形态诞生并投入使用以来,人类社会便逐步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神奇效率和社会对它的应用需求,导致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的出现和信息产业的兴起。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文化霸权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亦称文化强权、文化殖民主义,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早期共产党著名思想家葛兰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安东尼奥・葛兰西以自身亲自经历的政治活动和革命斗争为基础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涉及哲学、文化、历史、革命等诸多领域,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亦称“文化领导权”理论),探讨了文化在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中的政治职能及文化霸权的形成。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治阶级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文化价值观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群众“自由”同意统治集团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式(2000:17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在系统地分析了文化定义、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和霸权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其创新意义和生命力在于:首先,葛兰西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与文化关系上的简单经济决定论的樊篱,给予文化自足的地位;其次,揭开了传统文化观念的超政治面纱,凸显出文化的意识形态职能,即借助文化手段影响并塑造大众的世界观,使其服从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他将这种资产阶级在文艺、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在市民社会中起控制作用的领导权称为“文化霸权”。在这里葛兰西强调了文化的意识形态职能,按照他的解释,“它(文化)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1983:2)”。这一科学理论成果不仅对社会主义革命,也对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小康社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启示。

虽然葛兰西的主要旨趣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但这一观点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中国新型文化的形成也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与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民族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才能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才能沉着冷静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文化霸权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李琮,1995,1)。

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如何认识全球化,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如何应对挑战与危机?葛兰西的理论,对中国在新形式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启示。

(二)文化全球化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影响和播撒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文化的全球化日益凸现出来。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的“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李琮,1995,1)西方主流国家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英国学者汤林森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使文化帝国主义在全国的扩张。虽然,汤林森的说法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近年来,文化全球化获得明显进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的深化和相互影响的增强,战后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同质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明显增多,这就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各国文化的融合。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世界上有数以千计的民族和种族,更有难以计数的物质文化。正是凭借技术手段,才使文化与文化之间得以沟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人与物交流骤然加速;通讯传媒的发达更使信息传递瞬息间完成。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近。于是,各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了真正的世界意义,各民族的文化大幅度跨越国界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在不同文化的剧烈撞击下,各种文化通过比较反思,认同扬弃,都会从其他文化特质中吸收新的养料,借取新的思维和方法。

全球化在经济上使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给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可以帮助解决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能源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渗透、技术垄断,对民族经济形成巨大挑战,同时也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独立。

对文化方面的消极影响意义则更为深远。首先,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焦虑日渐明显(即人对无意义生活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对原有价值观念与现实不相一致的必然心理反应。其次,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迫使中国接受以维护其利益为基础的“游戏规则”,这种霸权主义的规则体现了权力的不平衡,也对民族自尊、国际地位和民族身份的认同构成威胁。再次,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和服务的涌入,尤其是以互联网、有线电视等为媒介的信息流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物主义、对爱国精神、集体观念、家庭观念、奉献精神、理想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滋长了、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最后,在艺术商业化的形势下传统和民间艺术日渐凋零,因而为其提供存在土壤,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已刻不容缓。所有这些归结到一起,就是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策略――融合与创新

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中国应积极参与。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过程的霸权特征及影响。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性地认识全球化。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打着“民主”、“人权”的大旗指责他国甚至挑起战争,会令民众产生对民主与人权的虚假幻想。民主、人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国情之上,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不同的社会现状(如经济、人口、教育水平等)、历史传统产生不同形式的民主和人权观。同时也应看到这是美国等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必须以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独立自主为前提,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根基所在。这些是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批判对待西方现代文化。市场经济是任何国家都无法超越的历史阶段,而西方现代文化正是建立在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它体现出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法制思想和人文精神,开放和竞争意识,同样也适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第三,深刻分析当前中国社会成员。中国要建设的先进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哪个特殊群体的文化。其形成过程理应是各种群体间的相互协调一致,和价值利益的折衷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所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成员,不能只做阶级、民族和宗教的简单考虑,还应认真审视地域、贫富、性别和边缘群体等特征。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哲学理论。其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创新完善,与时俱进的精神。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讲话”就是完美的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实现对传统与外来文化超越的根本途径。

五、结语

真理是相对的,文化的先进性亦然。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是全人类普遍认同的、永恒不变的、完美无缺的。关键是以社会历史为语境,体现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球化浪潮、和谐社会建设,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因而提供其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的文化也必然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传统的复活,也不是对其它文化形式的照抄,而是对这一切的超越――融合与创新。这也是当代中国“有机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总之,新时期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Z].吕六同,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2]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Z].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李琮.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上一篇: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下一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