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毅力的对话

时间:2022-09-30 05:09:55

兴趣在美术教育的培养中十分重要,在新课标中,也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列为基本理念之一。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带动了新潮的教学方式,如对话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等,这些都是能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起来的方法。现阶段的很多学生刚开始因为兴趣加入美术学习班,之后由于中考的压力和绘画的难度加大,没有了兴趣。当他们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美术领域都有较高成就时,总觉得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学成的,忽略了成功背后的坚持。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不健全,一遇到教师的批评或是要求重画就选择放弃。这就要教师去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使其产生对美术的长久兴趣。

一、时间管理是培养毅力的第一步

时间管理对培养毅力非常重要。笔者就学生们的绘画时间的管理做了一次班级的心理疏导。伴随着紧张的学习生活,初三美术班的学生们不仅要面临紧张的文化复习,还要抓紧时间学习美术中考门类中新的美术课程,美术班学生的中考压力很大。美术中考不仅可以验证学生们这一年的美术学习状况,也是鼓励学生们坚持兴趣的最好方式。但是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在最后时刻选择退出。为此,家长与教师难免会觉得惋惜。当快要验收成果的时候,学生们的退出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毅力的问题。时间管理是培养毅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去绘画,小组合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商讨。尽管有些学生并不是在讨论当前绘画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合作的效率。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坚持的毅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改变教师独讲的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

(1)活泼的导入很重要。如笔者在美术课堂中会设置与美术相关的一些微型活动,调动他们的兴趣与氛围。例如,在“外国的肖像画赏析”一课,笔者进行了一场模拟的拍卖会。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会十分兴奋,同时他们在拍卖的过程中也会去想,这画是哪个画家的作品,画中的人物是谁。最后公布市场上拍卖的价格后,更能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思考。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介于成熟和幼稚之间,一旦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就会收不回来,教师应尽量用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性采用的导入方式,在提高学生们兴趣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实力空间,为有效的坚持做一个铺垫,其最后的课堂效果也会不同。

(2)设问方式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去坚持)。根据笔者所设立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问,调动学生上课的智力情绪,如面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作品时,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但是说起欣赏作品时,学生更愿意听老师去说,因为他们在寻找一个更标准的答案。初中的学生对通俗的问题更感d趣,比如,在“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课上面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时,笔者的设问是:“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兵马俑对秦始皇有什么样的意义?兵马俑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如果你手上有一个秦俑,外国人要出高价收购,你会卖吗?”等等。学生的兴趣点似乎被引到了最高点,有人开始按捺不住。面对相对沉闷的班级课堂氛围,这种提问方法能达到一定效果。

三、让兴趣变成爱好,让成就感成为坚持的动力

通过转变美术教学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创作时将一些元素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创作中。同时笔者在上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历史、绘画的视频,以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在每次的绘画创作中,欣赏与创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表现自己的创造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比如,在绘制色彩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和借鉴大师作品中的色彩与美术语言的表现方式,将作品欣赏中的美术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当然,学生们毅力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师耐心的辅导。学生们在每次的绘画比赛中经历的苦与喜,每次等到自己获奖时的喜悦,等等。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去回味这个过程。

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很期待教师的评价。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在每一张美术作品完成后,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分数。通过这个分数,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是肯定的,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自信。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养成持之以恒、认真作画的习惯;在美术课上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认识,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细致认真的工作才能成功。美术课不仅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的毅力坚持的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他们的兴趣培养成长久的坚持。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河西中学)

上一篇:精心组织求实效 抓住机遇促发展 下一篇:中职德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