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中国版亨利.福特?

时间:2022-09-30 04:58:34

李书福:中国版亨利.福特?

因为成功收购沃尔沃,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第一人李书福赢得了中国版“亨利・福特”的称号,但直到现在,这个中国版“亨利・福特”仍有些挥之不去的“山寨”味。

“不服我也不要紧。他可以不服我,但他还是我的儿子。他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

敢在百年汽车品牌沃尔沃头上如此出言不逊的,有且只有中国汽车第一狂人李书福。

从当年“汽车就是摩托车再加两轮子”的怪论,到如今癞蛤蟆吃天鹅肉把沃尔沃收入麾下,一直戴着脚镣跳舞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第一人李书福俨然已成为国人励志的最佳教材,正一步步演绎着中国版的“亨利・福特”。

不过,直到今天,这个中国版的“亨利・福特”仍有些挥之不去的“山寨”味。

请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

2010年12月22日,安徽合肥。连日的灿烂阳光让安徽省会有了几分春日的暖意。好天气似乎也感染了参会的企业家。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浙江吉利老总李书福满脸微笑。

在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一个多小时里,除了和坐在身旁的TCL老总李东生亲切耳语几句之外,李书福一直专心致志地看着自己的IPad。

会议结束后,李书福欣然地和《徽商》记者合影,但当记者问起沃尔沃国内的生产基地确定没有、如何处理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等热点话题时,这个长着“娃娃脸”的中国民营车企狂人却大步走出了会场……

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喜欢接受媒体采访,但李书福依然成了2010年知名度最高、最为忙碌的汽车老总。

现在大概也没有人再嘲笑他“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的理论了,因为他已经用18亿美元将号称是全球最安全的沃尔沃汽车收入囊中,并因此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

估计他不太喜欢这个外号。因为早在十年前,他就曾预言通用、福特要破产。据说,这也是他被称为“汽车疯子”的原因之一。

而在那时,他还正在为苦心捣鼓的“吉利汽车”准生证焦头烂额。

彼时,刚刚通过吉利摩托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李书福突发奇想,要给自己造的“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造中国最便宜的汽车。

那时候,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身材瘦小、外貌不扬的台州小伙子会在今后的十多年里逐渐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在那之前,李书福的生意轨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色:中学毕业后,他开照相馆,赚了1万块钱左右,“这样就可以搞工业了”。于是,他先是搞电冰箱零件,任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后来生产电冰箱、冷柜,任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而真正让李书福在国内民营企业界崭露头角的,却是他成功复制日本踏板样式的吉利摩托车。

直到今天,李书福对改革开放的记忆依然被很纯很天真地归纳为“国家允许土地承包、搞手工业”。

跟当初造摩托车一样,李书福选中了当时在国内销售最好的低价轿车天津夏利作为仿制对象。

在收购了四川德阳一家监狱下属的汽车厂,并改了一个和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公司类似的厂名“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李书福把吉利摩托车厂里的几个手艺高超的钣金工集中在一起,用手工榔头“叮叮当当”地敲出了第一批吉利轿车。

直到几年后,吉利首款轿车的正式图纸才被专业人员陆续补齐。

厂名叫波音,车型像夏利,车价仅如一辆高档丰田摩托车,1998年8月8日,李书福造出的第一款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尽管吉利汽车以超低的价格搅得国内车市昏天暗地,但和很多“想造车而不得”的民营企业一样,“准生证”问题依然是悬在李书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时,李书福四处求援却四处碰壁,四处洒下英雄泪,并逐渐被媒体符号化为对抗当时整个汽车工业体制的“堂吉诃德”式草根英雄。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浙江台州调研,专程去亟待突破许可证短板的吉利视察。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

讲到激越处,李书福说,“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恳切之情,闻者无不动容。

不过,李书福的“求败之声”并没有立即得到回应。

直到2001年11月9日,有关部门突然增发一批汽车许可证公告,“吉利JL6360”赫然在列。中国的汽车工业第一次向民营资本敞开了大门。

而这一天,距离国外汽车巨头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过去整整23年。

拿到准生证的吉利汽车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并逐渐和江淮、力帆、比亚迪一同扛起了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大旗。

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8日21点,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一个做汽车仅12年、年销售额12亿美元的中国小子,一举全歼一个拥有86年历史、年销售额147亿美元(2008年)的欧洲老贵族。

那一刻,汽车狂人李书福站上了当代中国汽车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收购期间的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技巧性的处理,以及与工会的协调,李书福都赢得了本来充满敌意的对方的信赖和认可。特别是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这和很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收购中的躁动和狂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书福藉此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诸多赞誉,连一向对中国不感冒的《华尔街日报》也将其类比为中国的“亨利・福特”。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不看好此次收购。他们认为,无论从年销售额、资产规模还是发展历史、品牌影响力上看,吉利与沃尔沃都不在一个档次。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拾不了,沃尔沃也亏损严重,瑞典人自己也经营不好,吉利又如何收拾得了这么一个烂摊子?

数据显示,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比在全球市场好过。

在中国市场,2009年沃尔沃的销量为2.4万辆,与同期宝马的9万辆、奔驰6.85万辆和奥迪15.7万辆均望尘莫及。在中国豪华车市场急速增长的2010年,宝马、奔驰销量均出现翻倍式增长,沃尔沃的市场占有率却在逐年下降。

2010年11月10日,杭州。李书福见到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其率领的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代表团。

这一天,正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正式交割后的第100天。当着国王(沃尔沃是瑞典的国宝)、客户的面(国王开的是沃尔沃430、维多利亚公主婚礼的御用座驾是沃尔沃S80),李书福首次表示,中国将建设成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并计划在成都、上海和大庆三地建厂。

有媒体认为,这或许是李书福对沃尔沃“动刀”的开始。

按照吉利的复苏计划,将在中国为沃尔沃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三分之二在国内销售,三分之一销往其它亚太国家),使其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扭亏为盈。五年内,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将达到100万辆。

李书福声称,与其它海外并购不同,吉利不需要对沃尔沃做整合。“不要想得太复杂了,沃尔沃自身就能发展很好,不需要我们去整合它,也整合不过来。它本来就是一棵树,种在那里很好的,你能帮它弄一些水,弄一些肥料更好,你不用动它。”

目前对沃尔沃不“动手动脚”,并不意味着李书福没有想法。

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书福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沃尔沃在产品研发上做调整,根据中国的消费需求入乡随俗,比如淡化只卖给“高级白领”、“专业人士”的印象,走出狭窄、低调的产品定位,把车型做得更大、更豪华,让煤老板、房地产老板、包工头等也买“安全、低调、高品位”的沃尔沃。

然而,对类似的提议,坚持秉持全球一个品牌定位标准(J必须低调)、企业社会责任(不能造加长加大车增加排放)原则的沃尔沃团队并不认可,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车型之争,已逐渐上升为吉利与沃尔沃的品牌道路之争。沃尔沃管理层认为小型、节能、环保的车型顺应时代潮流。

此外,李书福建议将奔驰、宝马列为沃尔沃的主要敌手,这一想法同样遭遇沃尔沃汽车的反对。

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CEO柯力世表示,沃尔沃的未来不会仿效宝马、奔驰、奥迪这些对手,而是会以个性鲜明的北欧风格保持其特色。他还表示,沃尔沃将缓推顶级豪车,暂时不会开发与宝马7系和奔驰s级轿车抗衡的车型。

“不服我也不要紧。他可以不服我,但他还是我的儿子。他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被媒体问及如何看待沃尔沃和吉利的车型之争时,狂人李书福曾撂下这样的狠话。

但在尔虞我诈的商业社会,儿子不听老子话的例子并不鲜见。

上一篇:茅台的“醉话” 下一篇:周海江:红豆“采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