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金融制度创新探析

时间:2022-09-30 04:55:43

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金融制度创新探析

【摘要】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十分重要。对新疆银行业金融资源运营现状及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新疆金融市场中资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经营状态不佳;存在资本形成机制不足、金融抑制现象,资金短缺是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从新疆金融发展现状来看,要加强新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短期来看应选择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创新;长期来看应选择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创新。

【关键词】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支持;跨越式发展;新疆

1.引言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的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新疆“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但是,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筹集能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初始资本。因此,本文主要以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有效的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

2.新疆金融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2.1 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资国有商业银行占垄断地位,非国有中小型和区域型银行业发展不足

新疆银行机构组织改革从1985年开始,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和银监会新疆监管局监督的中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商业经营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新疆银行体系中仍然是中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其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分别占到57.13%和61.17%,在县级比较偏远地区以农村信用社占主导地位,机构数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30.2%和19.49%。中资性中小型银行和中资性区域型银行市场占有率总共11%左右。国有控股型银行垄断新疆金融市场,这样导致新疆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市场有效竞争不足,金融市场机构缺失。在没有其他融资方式,或者其他融资方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与信用社有限的金融服务会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居民的正常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正常得到融资,这样会使中小型企业难以发展,广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正常解决发展的资金问题,无疑会阻碍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2.2 新疆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经营状况不佳

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资产的增长率、机构本身的盈利能力和新兴业务的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2005年新疆地区所有银行机构收入合计8673.55亿元,支出合计8769.61亿元,两者收支差额96.06亿元。2010年,收入合计达到了15414.28亿元,但是支出合计15681.29亿元,两者收支差额扩大到267.01亿元。2005-2010年期间收支差额变化程度可以看出,其亏损数额处于不断增大的趋势。从新疆金融市场主体来看,在城市地区占主导和垄断地位的是中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偏远地区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中资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营效率低,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大等方面的弊端,在新疆银行机构中表现的比较突出。

2.3 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前提,投资就是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而金融机构则是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的中介,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和效率就会越高,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和完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储蓄水平的提高。而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是测度金融中介的效率指标,它衡量的是金融机构执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情况。

在新疆金融资产资源的构成中以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及各种金融工具为主,特别是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为主。2005-2010年期间,新疆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率处于下降的趋势,波动幅度比较大。在此期间,存贷款率下降了10.78个百分点。2005年,新疆的存贷款率是69.34%,全国的存贷率是67.8%,高出全国1.54个百分点;在2010,新疆存贷款率下降到58.56%,与此同时,全国存贷率保持在66.72%,低于全国8.16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水平在不断降低。2005年,新疆贷款投入占全国贷款投入的比重是1.23%,在2010年下降到1.09%,比2005年还低0.14个百分点。而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广东省,2010年贷款额达到了51799.3亿元,占全国贷款总额的10.8%。可见,经济越发达地区,信贷占比也越高。这至少说明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倾斜作用在逐渐减弱,为了符合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说明在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需要资金的投入促进经济的发展。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因此,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是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2.4 新疆地区资本形成机制不足,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资本形成是指一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原始资本实现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资本形成来源于储蓄。然而,发展经济除了增加储蓄和投资之外,还要注意储蓄资本资源优化配置和投资结构的协调发展。而投资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比投资的数量更重要,提高资本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但能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在新疆这样一个资本资源短缺的地区,其投资的质量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本形成率也称投资率,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额占了很大比重。2005-2010年,新疆地区人均GDP与广东地区人均GDP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新疆人均GDP比广东人均GDP少15601.3元,到2010年,比广东地区人均GDP少29068.8元,增长了1.86倍。但是,新疆资本形成率在2005年比广东高16.2%,在2010年仍然高出广东13.4%。这至少说明以下两点:一是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基于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二是新疆地区金融资本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投资效益水平不高。

新疆整体经济水平低,资金的边际利润率要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当前我国实行无差别的全国统一利率政策下,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脱离了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程度,未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这种制度安排客观上造成了新疆资金外流现象,从而使金融抑制现象在新疆表现得十分明显。

3.新疆金融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

从全国范围来看,新疆处于西部边缘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益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有限。这说明新疆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比较弱小,要加大金融支持供给,就必须对新疆金融制度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从创新主体角度来分析新疆金融制度创新。

3.1 短期内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创新,是新疆金融支持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实选择

需求诱导型创新是指单位创新主体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和实施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它以产权界定清晰和自主决策为制度条件;供给主导型创新是指金融当局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自上而下组织实施的创新,它以大量的公共产权和集权型决策体制为制度条件。因此,就新疆目前情形来看,基于以下原因,短期内仍应采取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创新模式。

其一,从新疆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历程来看,一直是政府强制性引导。政府等国有机构在金融制度创新中是主导力量,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其二,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特征存在巨大差别,因此金融制度创新具有相当强的制约因素。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很多制度依然处于完善之中,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金融制度创新仍然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其三,新疆目前金融市场机构的现状也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强制性的金融制度创新。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中资大型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在新疆金融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依然是支持新疆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后盾。中资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区域型金融机构市场地位依然弱小。因此,从目前看来,这些金融机构依然不能成为新疆金融制度创新的主体。

3.2 长期内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创新,是新疆金融支持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实选择

金融制度创新本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金融制度创新是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新疆金融制度创新,也应遵循金融制度创新的这种特性。在现代金融市场运行中,非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运作效率,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金融制度创新需求方面都要强于国有金融机构。同时,政府强制力主导的金融制度创新比较容易抑制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使制度创新失去厚重的主体基础支持。因此,长期来看新疆金融制度创新主要应以市场主导型为主,发挥金融市场微观主体的创造性,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新疆金融制度创新合理化建议

针对目前新疆金融资源运行现状和运行效率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促进新疆金融制度的创新。

4.1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壮大中资中小型和区域型银行力量

从金融市场运行实质来看,新疆金融机构市场体系依然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金融资产运行效率低、经营风险大和经营状况不佳等问题。多元化主体的股份制金融产权形式是世界金融机构运行的主流,符合大规模的资本集中、管理高度专业化、权力制衡的要求。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满足融资需求。因此,作为新疆金融市场主体不能缺少其他中小银行的参与。从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作效率和经营状况来说,中小型银行和区域型银行都优于国有大型银行。同时,从新疆金融制度创新长远目标来看,市场主导型是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特征,如果中小型金融机构主体不足,就会缺乏金融制度创新的微观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缺少真正供给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力量。

4.2 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新疆地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直接融资比例小,主要是向银行间接贷款融资。这与新疆金融机构体系单一,其他资本市场不完善有直接联系。因此,金融机构主管部门应该创造条件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区域型资本市场。一是培育新疆区域内优质成长型企业发展,在符合上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新疆地区企业。二是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适当引导东部资本和民间资本向新疆等西部地区转移。三是发行新疆经济开发专项基金或者债券,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扶持新疆区域内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实现资本与产业有机结合。

4.3 正确处理好全国货币信贷统一性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根据全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制定的。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更多是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运行情况而制订的。这种表面平等的货币政策放在东、中、西部不同的要素环境中就带来了实质上的不平等,造成了统一金融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事实上的歧视。同时,对于新疆这样欠发达地区来说更有可能造成金融抑制,而金融抑制又从生产、流通和分配三方面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实体经济,客观上加剧了不平等效应。以利率政策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对新疆等西部地区省份利率管理政策有别有东部发达地区,根据该地区自身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制定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利率政策。

4.4 资发展新疆政策性银行,通过金融手段强化其政策引导作用

政策性银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当前,新疆区域内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但是,国家开发银行只有一个自治区机构,政策性银行在新疆金融机构中的比重十分弱小,其政策性引导作用不是十分明显。而中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策导向不明显,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主要流向风险低,回报率高的行业或者企业。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填补资本市场空缺、对公共产品的倡导性和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因此,适当壮大新疆区域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力量,这对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4.5 正确处理好金融制度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关系

金融制度创新与金融监管总是相辅相成的,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金融监管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制度创新,实质上也是金融运行创新与金融监管创新之间的博弈。因此,监管机构应该更新监管理念,加快监管体制创新,缩小监管与创新之间的摩擦,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制度创新自动协调和平衡制度。创新供求的监管体制安排,监管当局实现适时适当干预,而不是时时事事干预。金融监管当局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制度创新主体的热情,另一方面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出发进行监管创新,把管制重点放在预防性和保护性上面来。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监管手段和方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又有自己特色的监管模式,逐渐由目前的机构性金融监管制度向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过渡,把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及建立规范的公平竞争环境作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雅俊,龚唯平.西北地区金融支持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4):41-45.

[2]发展规划.新疆“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xjgk/fzgh/2011/10114.htm.

[3]廖承红.贵州金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6):100-103.

[4]龚曙明.中国国民储蓄形成与关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0):115-118.

[5]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6]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88.

[7]孙永波,陈柳钦.论金融制度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34-38.

[8]黄磊.金融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财经,2001(6):36-39.

[9]郑振宇.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再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6):

4-7.

[10]雷铁.金融深化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J].甘肃金融,2005(5):7-10.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大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研究”(批准号:10AAMZ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的“新形势下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批准号号:10JJD850003)。

作者简介:

喻科(1986—),男,湖南隆回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

秦放鸣(1957—),女,湖南宁乡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中亚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孙庆刚(1978一),男,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现供职于新疆大学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研究。

上一篇:低碳经济下资源税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黄金抗通胀能力解析及个人投资黄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