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的教育理念

时间:2022-09-30 04:24:42

六祖慧能的教育理念

无意间在网上发现,英国国家图书馆广场上树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雕像,中国人有三位:老子、孔子、慧能,并称为东方三圣人。老子和孔子几乎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但六祖慧能普及性却差了很多,但记忆中慧能的学生和弟子可不比孔子少多少,而且慧能大师传道、授艺的方式(教育教学方式)颇有称道之处,不少的理念和今天的教学理念奇迹般达成了一致,颇是让人感到古今不可思议的和谐统一。

老子、孔子乃至后世的教育家几乎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哪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之流,但六祖慧能却是一个异类,他本人不识字,却教诲数千弟子。他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一个不识字的教育家,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也愈发显得难能可贵了。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虽然也有多媒体和各种教具的帮助,但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却总是使用最频繁的,比如板书和多媒体的文字展示。不立文字的教育方式可是前所未闻。这不由使人想起六祖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慧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慧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字即不识,何能会义?”慧能一指窗外明月问“那是何物”。比丘尼答:“明月”。惠能又问:“与手指何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是啊,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晓那是“明月”,与你使用“手指”或其他的方式和工具没有多大关系,看到此处不由意会于心,教学不在乎何种方式和手段,更不在于语言或文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这道理,这知识。哪年高考没有穷山村走出的北大清华高材生,但也有教学设备先进的学校,考生落榜的现象。教师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会使用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而在于是否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有资源打造出平易近人的、深入浅出的课堂效果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这就需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深入学生实际,把握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效果的优化。

慧能大师在教育弟子时总能将高深莫测的佛法生活化、现实化、具体化,这一刻,知识看来容易了很多,生动了很多,趣味了很多,教育揭去那些光鲜的外衣,剩下的本质不就是这些吗?

其次我想再谈一谈禅宗“顿悟”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慧能认为人们只是悟性有高低,但通过自己的思考,高人的指点,也可以达到知识海洋的彼岸。现代教育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潜能,但往往教学中却是采用教师灌输的方式,学生的悟性(潜能)往往被扼杀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有多种方式的,六组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香严和尚向大师兄归山请教问题,而归山却说:“如果我告诉了你,将来你一定会怨恨我,就算我说了还是我的,不会变成你的。”若干年后,香严和尚听到石块击打在竹子上的声音而大悟,他感慨地说多亏师兄没有告诉我,否则哪有我今天的开悟。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常常发生这种问题,教室设计的教学方案不适应学生实际,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有时就强制性要求学生记忆知识,但学生终不理解,也不会应用,最后,学生连学习的兴趣可能都没有了,更谈不上那种守得云开见月明时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去理解,去体悟,只有自身的实践体悟才最真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目标是两码事,不可混淆。教育是为了不教学,教学则又为教育服务,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好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在恰当的时机去唤醒学生思维的潜能,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一辈子的老师,而还只停留在教学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教会了学生识几个字算几道题罢了。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授之以渔指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禅宗不仅强调修行的方法,还注重学生悟性的培养,师生之间的地位也十分平等,常常通过相互辩论来讨论问题,比起孔子所讲的“尊师重道”,更适宜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有讨论,有争辩,有知识的交流冲突,注重学生自身思考,领悟。记得有人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以及唤醒,而六祖慧能的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思想在千年以前就与这一本质神奇的吻合。“顿悟”强调的是人自己对某一知识的领悟,体现了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思考以及自身实践的收获,教师不要直接去告知学生所讲的知识,而是应通过其他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探究和思考,然后获得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再和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印证。在这几年的课改中,许多地方的课堂教学中都设有讨论、质疑等环节来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反思,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西安高陵一中的五五三智慧课堂,都不约而同的采取这一模式,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得来的、教师讲的终没有自己体悟的准确和深刻,现代教育讲求三维目标,最终要追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比如我们讲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孝”时,放再多的视频,讲再多的故事,远不如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看看父母的脚上手上的老茧,摸摸脸上的皱纹,看看鬓角的白发,眼角的鱼纹。那些直观的感受更能激发热爱父母的情怀。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杨莆的人,想去求佛,离家数载寻访却一无所获,一位高僧对他说,你与其求佛,不如去寻菩萨,你回到你来的地方,看见一个披着衣服,穿错鞋子的人,那就是菩萨。杨莆回到家乡没有找到菩萨,只好先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已入睡的母亲听说儿子回来了,高兴地披上衣服来开门,慌乱中穿错了鞋子,杨莆一下子悟了,母亲对自己而言就是菩萨,因为母亲觉得自己最重要。其实讲这个故事给学生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悟那份爱,从而明白“孝”为何意。真切的感知胜过一万遍说教,让学生自身去体悟,远比课堂中无数次的强调要来得有效。就如同高僧让杨莆自己去感受,开悟一样。

几千年前的大师虽离我们远去,但他早已将教育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一言一行,至今仍指导我们前行。今天的课改,也应坚持辨认否定的观点去看待传统的教育方式,丢弃那些不合适宜的糟粕,发扬那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一些教育的理念很是值得品味和借鉴,以上个人浅见,不到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正。

参考资料:

[1]蔡志忠.《六祖坛经》

[2]明一居士.《读佛既拜佛:六祖慧能传》

上一篇: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巧支招 妙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