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节选)》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9 04:58:49

《六祖坛经(节选)》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从六祖慧能的智慧人生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了解《六祖坛经》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在文本研读中发现智慧;

2. 在探究思考、分析综合中获得启示;

3. 通过拓展延伸扩大视角,对文化经典作更进一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这部佛教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弘扬民族文化。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研读文本,在故事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通过探究思考、分析综合把握故事内涵,感悟故事中包含的哲理。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幻灯1)《西游记》有关孙悟空拜师一段的描写。

(幻灯2)在禅宗里,五祖传法与慧能和它有几分相似:当日,慧能听到众人唱诵神秀的偈子,也作一偈。弘忍看到以后,说写得乱七八糟,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于是慧能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从此他正式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作的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五祖看了以后就传法于慧能?今天,我们就将借助文本来读这个传奇故事,品味智慧人生。

(幻灯3)本课时学习,我们一是要从六祖慧能的智慧人生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二是了解《六祖坛经》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解题

(幻灯4)《六祖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慧能大师言行录,由弟子法海集记。六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称为六祖。

(幻灯5)坛,封土而高之,是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所建立,并且立碑,预言将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武帝时代,智药三藏在此坛边种植菩提树,也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一百七十年之后,慧能大师果然在此坛落发,出家受戒。他的门人弟子重视由此坛开始的纪念性,集祖师一生说法,以坛命名。经,即文字含载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法则,能为九界众生遵循,得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慧能大师语录集命名为《坛经》的由来。

文本节选自《六祖坛经》的“行由品”,有改动。

(三) 文本研读

1. 整体把握

(幻灯6)文本讲述的是慧能求法得道的故事,慧能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一跃而为禅宗六祖,颇具传奇色彩。

(根据文本,我们对故事内容作如下概括:幻灯7)

2. 故事梗概

(1) 南海卖柴悟《金刚》

(2) 黄梅拜祖求作佛

(3) 神秀南廊呈心偈

(4) 慧能作偈呈本心

(5) 五祖深夜传衣法

(6) 历经劫难成宗师

3. 文本探究

慧能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但慧能从一个普通人到禅宗六祖却是有迹可寻的。我们能否找出文本中的相关段落?

(先由学生回答,综合后明确四个部分)

(幻灯8)(1)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以礼拜神)五祖弘忍和尚。见(同“现”)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佛教僧人)俗(佛教称未出家),但(只)持《金刚经》一卷,即(就)得(能够)见性(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慧能闻说,宿业(佛家讲前世的因缘)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幻灯9)简评:“慧能一闻,心明便悟”只此一句,充分说明慧能是有慧根的。与五祖的“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是一致的。此处是先作一铺垫。而“宿业有缘”更说明慧能与佛法在前世便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幻灯10)(2)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特意)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古代中原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又是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亦以泛指南方人),若为(何,怎么)堪(能)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慧能的佛性论观点即佛性无差别,人人皆有之。)

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即旁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幻灯11)简评:五祖为什么让慧能去踏碓?(学生思考分析后回答,教师综合)

“不求余物,惟求作佛”,不是大悟者是无法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一般人,见到佛祖只知求庇护、求福,因为他们生活在有分别、有执著中。(插入对分别、执著的解释)一番对答使五祖初步了解了慧能,但慧能能否继承祖位还需进一步的考察。所以五祖让慧能去踏碓,八个多月不理不睬,并不是看不起他,而是对他寄予无限的希望。

(说明:在慧能成佛的道路上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文本在文字处理上极为简洁。如果不能够理解五祖的用意,下面的内容就无法进行下去。而对这个部分的研读也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方式,教师仅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解释。)

(过渡)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慧能成为六代祖师的可能性。而五祖最终下决心传衣法于慧能是在他看到慧能呈的诗偈以后。

(幻灯12)(3)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完毕),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zhuó,本作“著”,附着。整句即“题着于西间壁上”。)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如果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退)入碓房。

(幻灯13)简评:能否从慧能偈中找出五祖传法于慧能的原因?

慧能偈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这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慧能念完偈依然平静地舂他的米就是开悟的证明。

(说明:慧能作偈,五祖终于决定传法。此处一定要弄清慧能偈的含义,因为偈中包含着大乘佛教的顿悟理念,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恰当地进行随机引导,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偈子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五祖为什么传法于慧能。)

(过渡)慧能得到五祖衣法即为六祖,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行者,又因为不识字,许多人心中不服。所以,慧能还只是名义上的六祖。据此,我们可以说,慧能最终成为六祖并不是靠衣法。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

(幻灯14)(4)能得衣法,三更发去。……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头(衍文)慧能夺法衣。来至半路,尽总却(退)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追逐,从后追及)犯(侵犯)著(zhe,助词,在动词后,表动作状态的延续)。慧能即还衣法,又不肯取,言:“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来。

(幻灯15)简评:“慧能即还衣法”,顿法是以心传心之法,悟心传法,不需信物让人膜拜。故慧能弃衣于地,任惠顺取去。其实,修行求法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脱去虚伪的外衣,让真心与佛同在。如慧能者得真法传顿教即为一代宗师。

(说明:这部分要先作必要的字词解释。然后要搞清楚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故事真正的结局。慧能成为禅宗六祖,衣法凭证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他靠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正是慧能智慧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最具启发意义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点拨到位。)

(四) 人物形象

(幻灯16)慧能身上有太多迥异常人的地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慧能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慧能少时贫苦,偶听《金刚经》心中觉悟,投禅宗五祖门下。他随遇而安,随缘度日,做“踏碓”粗活八个余月就是极好的证明。他心静犹如止水,外界一切纷扰都不能使他受到一点影响。五祖讲《金刚经》更使他大彻大悟,终成一代宗师。

(说明:在研读文本之后形成对慧能的全面认识,是文本延伸的准备。)

(五) 文本延伸

(幻灯17)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疑问:什么是禅?慧能不识字,为什么深奥难懂的禅理却一听即悟?为什么跟随五祖修行多年的神秀在见地上远不如慧能?禅距离我们有多远?……

(幻灯18)禅起源于拈花微笑: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起一朵花看着众弟子沉默不语,弟子们都不懂佛陀的用意面面相觑,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我有一个精妙无比的法门,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没有记载在经典中,不过我刚刚把他传给摩诃迦叶了。”一花一叶道尽禅法不可言喻、以心传心的微妙之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禅是不立文字,禅是言语道断,禅是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禅是我们的本心自性。将禅与生活结合起来,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生活艺术。禅者的生活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禅者对待一切问题都无分别、无执著。所以,禅是智者觉者的生活体现,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慧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慧能八月踏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幻灯19)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从而获得觉悟人生。

(幻灯20)《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讲的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够顿悟成佛。国学大师钱穆博士将它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因为《坛经》中超越传统佛教教义而具有革命性的学说,促成了禅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发展,乃至成为今日安定社会人心的重要法门。因此,《坛经》的高度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禅从历史走来,走入我们的生活。(幻灯21)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一个命题:人类生命的核心或者说生命的支点在哪里?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最高智慧,它让生命在清澈的智慧中纯净下来,让人类在永恒中找到精神的家园。综观禅宗,它所表述的生命核心是心性,人的生存理念、意义和价值是以心性为本源构造和理解出来的;没有心性,人对生命结构的理解将是混乱、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如何安身立命,这些问题始终贯穿在禅的自觉、觉他的智慧中。

(幻灯22)所以禅法不是宗教,而是一门教导我们从静虑当中去认识生命本质的艺术;自古以来,它虽然依附在佛教的外衣底下,实际上它的生命力却深耕密植,普遍地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它活泼没有拘束的精神也深刻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幻灯23)禅有无限的意义,禅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我们调和了心物,拓宽了心境,升华了精神,培养了人格。一切不悦都会烟消云散。因此,禅是绽放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枝美丽的花。

(说明:延伸是非常必要的,文本的研读只能帮助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如果仅仅是读懂一个故事,知道一个历史人物,这样的学习意义不大,仍然局限在读本中,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他们走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必须了解这部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它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原因所在,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个部分由教师主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激起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兴趣。)

(六) 布置作业

(幻灯24)向大家推荐两本有关禅学的书阅读,进一步了解有关禅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将它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附推荐书目:

(1) 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方立天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说明:书海茫茫,选择也是一件难事。推荐书目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少走弯路。)

(七) 结语

最后,我以这样的几句话和大家共勉:简单是快乐,放弃是拥有,而平淡才是真正的幸福。

(说明:简单的几句话是禅的现实演绎,也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氛围,令人长久回味。)

[教后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读本・说明》中写道:“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这套《语文读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写的。”我很赞同《说明》所阐述的观点。利用《语文读本》可以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提高语文素质,增强人文修养。但是时间从哪里来、怎样处理《语文读本》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语文读本》是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但是,如果课内不能有效地指导阅读,课外学生又如何阅读?我认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轻松、愉悦地阅读,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所以,要让《语文读本》发挥积极作用,课内指导很关键。《六组坛经》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上动了一点脑筋,为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一些准备。这一课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听到一个故事,知道一个传奇人物,更对禅宗文化有所了解,激起兴趣。不仅如此,由此一斑窥全豹,意识到读本中每一个文本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自觉阅读,使读本真正得到充分的利用。

(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210016)

上一篇:《辛德勒名单(节选)》教学设计 下一篇:《雷雨》与《林荫幽径》的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