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六祖(上)

时间:2022-10-11 06:31:26

六祖慧能,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之一。据说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广场,树立着世界上1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的塑像,其中中国人有3位,他们是孔子,孟子和慧能。其名声可见一斑。

寻访六祖历史遗迹的动念,是在我读完《坛经》之后。在佛教界,能将其著作称得上“经”的,中国唯一的只有六祖。我深深的为其禅宗理念所折服。

飞机从武汉起飞,在蓝天上只一个多小时,就降落在广州新白云机场。但当年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接过衣钵,匆匆从湖北黄梅东山逃往岭南,走了三十多天。时光倒流,可以想见当年传法之路是何等艰辛。

第一站 韶关南华寺

早晨从广州出发,沿京珠高速向北行驶。春雨如雾,灵秀的粤北山水掩映在这如烟如雾的春雨中。车行二百余公里,到达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乡,这里也是著名的马坝人遗址。当曹溪的一湾清泓出现,巍峨的南华寺已在眼前。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的梁天监元年(502),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南海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在此建寺,初名“宝林寺”。历代多次改名,直至宋太祖开宝元年(968)赐名南华寺,沿用至今。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极重要地位,被称“东粤第一宝刹”。原因就是六祖慧能在此弘扬佛法长达三十七年,并且至今仍在此供奉六祖真身。

让我追慕的千年古寺就在眼前,山清雨新,尘嚣渐远,梵钟悠扬,我在脑海中搜索着关于六祖的信息。

六祖慧能,俗姓卢,河北范阳人(今北京大兴),幼时因父亲罢官流放,随父迁至广东新州(今肇庆新兴县),三岁丧父,靠砍柴养母。一日闻客谈《金刚经》有悟,遂辞母寻师,唐龙朔元年(661)到湖北黄梅,投靠弘忍。相传慧能初见弘忍时,弘忍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弟子岭南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弘忍又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少数民族),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虽有南北,惟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一问一答,使弘忍对这位中年汉子格外重视。

记得我在年轻时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就对神秀与慧能的偈语一事留下印象,但当时似懂非懂。

据《坛经》记载:有一日,弘忍召集门人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钵为第六代祖。”

神秀当时已是东山寺上座法师,他作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对神秀的评价是:“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而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其后慧能作偈,因他不识文字,请人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记载:弘忍读慧能偈后,次日潜至碓房,见慧能腰石舂米,乃问曰:“米熟也末?”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仗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弘忍对慧能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彻,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其已得禅宗精髓,遂付以顿教心法为第六代祖,并传衣钵,偈曰:“有情本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因为昨天广州方面有人通知寺院,早有禅师友学在此等候,已是中午,禅师先带我们入斋房用餐。素食素斋,倒也洁净,斋房上扁额上大书两字,相传是坡手迹。

宋绍圣元年(1094),年已59岁的大文豪坡被贬惠州,途经韶关时,参拜南华寺,留下诗篇:

云何见师祖,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会失,受此百年遣。

这时的坡,屡遭打击,政治失意,坎坷际遇。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理想已经破灭,对人生,对社会哲理有许多思考。也在重新认识自我:“我本修行人”。他认为尘世中的党派纷争和人生坎坷都是“中间一念失”所至,读来令人唏嘘!

饭后禅师带我们参拜。沿着整洁的石阶拾级而上,峰峦秀丽山谷中的禅寺,古木苍郁,空气清新。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六祖殿内供奉的慧能真身像。殿前人头攒动,许多旅游团打着旗子上显示的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我们方知明日(阴历二月初八)是六祖诞日,为了迎接庆典,殿内殿外一片繁忙。我们幸有禅师领引,方能进得殿内,近距离观看真身像。

六祖真身高80厘米左右,结跏趺坐,双手置腹前入定状,双目闭合,面目清瘦,肤色为黑色,据说是涂生漆所至。真身像以慧能肉身为基础,以中国传统的夹苎法制造,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而不朽。坐像生动体现了这位大德高僧饱经风霜,多思善辩的气质。南华寺是六祖主要的弘法圣地,他的演说,由弟子编辑成为《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文献。

据佛学者研究,现在流传世间的《坛经》版本不下十几种,主要的有敦煌本,宋惠昕本,明宗宝本,曹溪原本等等。《坛经》的内容,大体分两部分,一是在大梵寺说法的记录,从13节到33节,这是《坛经》的核心内容,慧能思想的主体。包括定慧为本,一行三昧,无相为体,顿悟菩提等。二是附属部分,包括答弟子问,临终遗嘱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华寺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李汉魂主持重建的。李汉魂,广东人,1895年出生,中国同盟会会员,陆军上将,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战时期曾任广东省主席。据说当年为了重建南华寺,广东省政府还发行过债券筹资。现在有许多大殿的楹联仍然是他的手迹。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虚云大师接手主持重修工作,六祖殿在重修后,在六祖真身坐翕外,加塑南岳、青原、法海、神会四像侍侧。法海是坛经的记录者,青原是慧能的上首弟子,南岳怀让则是禅宗集大成者马祖道一的师傅。

参观完寺庙,友学带我们到禅房喝茶。我注意的墙壁上挂的条幅,上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友学出家十几年,专心修禅。我笑着问他,有没有“顿悟”?他笑答,如果有,现在就不在这里了。

告别南华寺,返回广州,已是夜间。广州城内,灯火辉煌,一派繁荣。餐桌之上,大家觥筹交错,谈论的都是股票、期货,这涨那跌,一时竟有些反应不过来,想起深山中的禅寺,更觉恍如隔世。

第二站 广州光孝寺

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当年佛教传入中国走两条道路:一是经西域“丝绸之路”,一是经海上丝绸之路。那些印度高僧泛海东渡,惊涛骇浪,九死一生,南国广州成为他们北上传法的重要驿站。而且那些从海上去西天取经的中国僧人,也把广州作为始发之港。唐代时,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中外佛教交流频繁,形成求法运动和传法运动的高潮,高僧往来络绎不绝,地处广州市中心的光孝寺,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光孝寺始建于东吴嘉禾二年(233),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是广东省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庙宇。甚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

光孝寺与禅宗的两位重要人物有关联。

一是达摩祖师。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历经三年风浪,一路海上颠簸的达摩抵达广州,在珠江北岸绣衣坊码头登岸,结草为庵,开始了艰苦的弘法活动,后来移居光孝寺。据说当年广州城内淡水紧缺,达摩在光孝寺“诱民掘井”,他说此地下有黄金,市民争相挖掘,达数丈深时,有泉水汩汩流出,达摩指着这股清流说:“这就是黄金啊!”众人方才明白达摩之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达摩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寺庙屡遭兵燹,如今也不知道井在何处。

另外一个就是六祖慧能。

慧能离开黄梅,直往岭南,一路谨记弘忍师傅的教导,“逢怀则止,逢会则隐”,到了广东肇庆的怀集、四会一带,就停了下来,隐藏于猎户樵夫之间,长达十五年之久。直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弘忍大师在黄梅圆寂,他才结束隐居生活,来到广州,立志出山弘法。

唐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日,精通戒律的印宗法师在光孝寺(当时名法性寺)讲《涅槃经》,慧能亦混在人群中听讲。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悬挂的经幡随风摇动,众僧议论: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一说是风幡因缘和合而动,争论不休。此时,慧能忍不住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是仁者心动。”一番话语惊四座。

众僧连忙传与印宗,印宗觉得此人不凡,即走下讲席,将慧能延入内室,问了一些深奥的佛学问题,慧能一一作答,言简意赅。印宗惊奇,问其身世,方知是弘忍嫡传弟子,并见到信物袈裟。后来,印宗主持,在菩提树下正式为慧能剃度,邀请当时大德智光,慧静等为慧能受具足戒,从此,慧能在光孝寺开演南禅宗。

风幡之议,是慧能在潜伏十五年之后的第一次亮相,许多经典书籍都有记载,较为可信。风幡之议中,慧能在否定了风动、幡动的观点以后,明确提出“心动”之说,把问题的关键归结自心,说明他已经把“东山法门”大大发展了,其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十分鲜明。此时,一个具有鲜活特色的中国的禅学体系已经成熟。

大哲学家冯友兰把佛教分为“佛教在中国”和“中国的佛教”,唐僧从西天取经是属于佛教在中国,而禅宗的形成和传播,则属于中国的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其集大成者,就是慧能。

进入寺内,在大雄宝殿外侧,有棵大榕树,据说已有200余年历史,其树形虽不及在南华寺所见的榕树高大飒爽,但也迎风挺立,树影婆娑。寺院志记载,此树是智药三藏从印度带来,种植在光孝寺戒坛前,他在种树时前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到慧能在光孝寺落发出家,弘扬顿悟学说,正好一百七十四年!

由于有这段故事,许多前来光孝寺的游客,必来瞻仰菩提树。

“胡僧智药初种时,

千百年事先已知,

圣人俗身本獦獠,

一旦头毛铁刀扫”!

“光孝菩提”甚至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第三站 四会六祖寺

离开光孝寺,我们出城上广佛高速,向肇庆方向出发。这是珠三角核心地带,也是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到处都是加工厂房,高楼林立,一片繁荣。但是,也看到污染的河流和荒弃的农田。我不能想象当年六祖慧能在穿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但我相信那时一定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树木葱茏,自然生态极好。

车行九十公里左右,抵达四会。四会市在行政上属肇庆管辖,但其地理上更接近珠三角核心区,因此经济非常发达,全市46万人口,有24万人生活在县城,城市化率很高。历史上属桂林府,建县有2200余年。

六祖寺始建于唐代,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旧址在龙甫镇营脚寺前村。中遭到破坏,寺庙曾做过粮仓和小学校,年久失修,已是残垣断壁。现在的寺庙是一九九七年移地重建的。由于得到社会贤达特别是港澳同胞的支持,先后募集善款850万港币和220万人民币,使得重建顺利开展。重建的寺庙移至四会贞山风景区,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占地面积六万平米,气势宏伟。而且风景极好,林木苍翠,寺前溪水潺潺,一片佛地静景。

据说当年慧能离开黄梅东山后,一路风尘到达四会,途经一个叫龙头铺子的地方时,见山高林密,地势偏僻,景色宜人,就有意留下。后来听说村中人都以狩猎为生,他想狩猎人杀生,又在密林之中,是躲避追杀的极好场所,就选了一户姓叶的猎户住下,一住就是十五年。因慧能姓卢,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地改为“扶卢山”。

四会的十五年隐居,是慧能禅宗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在六祖寺内同大愿方丈交流,他认为六祖的思想特点是三化:革命化、通俗化、平民化。其中,通俗化、平民化都与他的亲生经历有关。他本人大字不识,几近文盲,在扶卢山十五年隐居,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这些对他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比如他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等等,都是自己的独立见解,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今天的中心任务是与大愿方丈交流,参拜完各个大殿以后,到方丈室饮茶谈禅。大愿很年轻,一九七一年出生,湖南人,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出家后到福建佛学院学习,看得出是位很有理论造诣的学者。

在交谈中得知,达摩的禅宗,传到道信,弘忍时已有长足的发展,开始确立起自己的寺院经济,有了稳定的传教区域,禅学思想也有显著变化。东山法门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诸佛心第一”,一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结合。念佛是安心、入道的手段,通过唯心念佛,得知“离心别无有佛”,以致身心方寸都是菩提道场。通过实相念佛,可以证得法界实相之理,达到与佛一如的境界。

但是在慧能之后,《楞伽经》渐渐退居次要地位,《金刚经》的地位不断上升,达摩禅宗逐步从枯坐修禅向自由、活泼的形式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慧能才是真正禅宗创始人,他的功劳在于提出“顿悟”说,把“禅学”变成了“禅宗”。(未完待续)

上一篇:栀花开处照眼明 下一篇:从艾泽拉斯到潘达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