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和防治

时间:2022-09-30 04:06:10

预拌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和防治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地区的预拌混凝土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对其质量的专项检查中发现,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混凝土强度偏低、现浇梁板构件出现裂缝、外加剂使用混乱等一些质量问题并给工程带来一定的隐患。本文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系统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方案。

1. 成因及分析

1.1 预拌混凝土强度偏低的成因分析

在对预拌混凝土的抽样检测中,强度偏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粗骨料强度不符合要求

对等级较高的混凝土,粗骨料的强度非常关键,因此必须检验。在生产中,多数搅拌站的粗骨料检验报告中,没有列出碎石压碎指标值,甚至采用低配制要求,,造成混凝土配制强度偏低,影响工程质量。

2) 水灰比过大

有些搅拌站在遇到下雨天气时,仅凭经验判断含水率,未增加砂石含水率测定次数,及时调整砂、石和水的用量,造成水灰比过大,影响混凝土强度。天气炎热运距较长时,未对搅拌运输采取有效的防高温措施,以致水分挥发,坍落度减小。有些施工人员对随意加水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认识不足,为便于搅拌、泵送、浇筑,随意加水以致水灰比过大,坍落度增大,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

3) 粉煤灰及外加剂掺量过大

有些搅拌站盲目追求低成本,节约水泥,未对粉煤灰和外加剂进行试配,且生产管理混乱,对材料的码放不规范,以致在生产过程中错用粉煤灰和外加剂,导致混凝土强度偏低。

1.2 裂缝类型和原因分析

1) 沉降变形

混凝土浇筑后不均匀沉降引发的沉降裂缝。因混凝土配合比不良,大厚度构件浇筑后数小时出现,基础或混凝土自身沉降,模板胀动所致。

2) 收缩裂缝

混凝土塑性变形阶段水分蒸发,由混凝土干燥收缩引起体积变化,周围受约束或高配筋的构件,硬化时或硬化后出现。

3) 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热的内表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导致的收缩裂缝,主要出现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

4) 干缩裂缝

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干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失水较快,在收缩应力作用下出现。a.从混凝土自身来看,等级提高时,通常采用增大水泥用量,掺入外加剂减少加水等措施来保证强度,并保持泵送所需的流动性。但遇到高温环境,混凝土表面水分很容易蒸发,表面收缩,导致裂缝产生。b.泵前加水局部水灰比过大,当水分蒸发后,表面收缩也产生裂缝。

5)荷载裂缝

配筋不当或附加箍筋错位的附加应力裂缝。

6) 胀缩裂缝

水泥、掺和料、外加剂本身不安定或掺混不均匀产生的胀缩裂缝。

2. 防治措施

2.1混凝土强度偏低的防治

1) 加强对粗骨料强度的检测

由于粗骨料强度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应进行岩石强度检验;混凝土强度为强度标注值增加1.645倍标准差,保证率达到95%以上。结合施工现场条件和实验室的差异和变化,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一个等级,从而具有相应的强度保证率。

2) 调整用水量

搅拌站应保证砂石骨料具有相对稳定的含水率,雨天气应及时调整砂石及用水量,确保水灰比,满足混凝土强度和施工和易性要求。由于在相同材料和工艺下,混凝土强度取决于水灰比。所以,为保证因运输距离过大或气候的影响,导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丧失水分,不能为了便于施工而随意加水以增大水灰比和坍落度,这样会加剧混凝土离析和泌水,影响硬化后强度。

3)严格控制粉煤灰和外加剂掺量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起填充、均化和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减水作用,再加上粉煤灰与水泥水化产物的二次反应,生成低钙硅化凝胶体等水化产物,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但大掺量粉煤灰对混凝土带来早期强度偏低的不利因素,所以掺有粉煤灰的混凝土应该以尽可能小的水胶比配制。

外加剂的选用要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条件和气候情况,同时结合原材料、配合比,特别是与水泥的相容性等综合考虑,选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经过测验最终确定,以保证其误差在±1%以内。

2.2预拌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化热,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表温差。减小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也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减少水泥用量。为更好控制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应力,可以根据结构实际负荷,对结构强度进行验算,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可用56d或90d抗压强度代替28d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也可添加粉煤灰调整水泥量。

2)混凝土中添加一定数量优质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其效应,可改善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同时,依据大体积混凝土所具有的强度特点,初期处于较高温度条件下,强度增长较快、较高,但后期强度增长缓慢。掺加粉煤灰后,其中的活性Al2O3、SiO2与水泥水化析出的CaO作用,形成新的水化产物,填充孔隙,可改善了混凝土后期强度。

3)掺加具有减水、缓凝、引气的泵送剂,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由于其减水作用和分期作用,在降低用水量和提高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水化热,推迟放热峰的出现,因而减少温度裂缝。

4)选用优质的粗细集料。根据工程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例如5~40mm粒径的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可比5~25mm粒径的减少用水量6~8kg/m3,降低水泥用量15 kg/m3,因而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要优先选择天然连续级配的粗集料,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可泵性。细集料使用级配良好的中砂为宜。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2.3的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降低水泥用量28~35kg/m3,因而降低了水化热、混凝土温升和收缩。泵送混凝土也宜选用合理砂率,如果砂率过大,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会增大收缩和裂缝。

5)改进施工工艺

a.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总升温,减小浇筑后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也是一个重要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原料温度,混凝土中石子比热较小,但含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石子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防止太阳直接照射,可在砂石堆放场搭建简易遮阳篷,喷淋雾状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冲洗。搅拌运输车罐体、泵送管道保温、冷却也是必要的措施。

b.改进搅拌工艺。采用净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治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滤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

c.改进振动工艺。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出混凝土因泌水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减少内部裂缝和气孔,提高抗裂性。

d.改进养护工艺。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热扩散,降低表层温差,防治表面裂缝。由于散热时间延长,混凝土强度和松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混凝土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了贯穿裂缝的产生。浇筑时间不长的混凝土,仍然处于凝结、硬化过程,水泥水化速度较快,适应的潮湿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

3 总结

对预拌混凝土使用中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进行防治。1)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特别是砂、石质量一定要进行抽样检测。2)应根据砂、石的含水量、天气状况等调整用水量,以控制水灰比并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值,解决其过大或过小的问题。3)商混生产试验人员取样做试块要有代表性,使其能真正代表出厂预拌混凝土的质量。4)裂缝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5)采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和料。6)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技术。

参考文献

1. 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 GB/T 14902-2003 预拌混凝土

3. JGJ55-95 普通混凝土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4. GBJ107-87 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标准

5. 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

6. GBJ119-8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上一篇:关于建筑土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