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音乐是理想的天平

时间:2022-09-30 03:34:46

张朝:音乐是理想的天平

中国当代作曲家访谈录

张朝,1964年生于云南,1987年以双专业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班。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入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

记:为什么会想到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

张:我从小学钢琴,小时候觉得钢琴就是个大玩具,学了这么多年,我觉得钢琴这件乐器是全世界最流通的乐器,像英语一样,把它作为媒体来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最好的桥梁。

小时候我曾写过一些钢琴小品,后来在云南艺校读书,学的是钢琴专业,当时老师为了鼓励我,就问我毕业时能不能演奏一首自己的协奏曲。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一段时间很用功,晚上不睡觉,周末也不出去玩,就想把这首协奏曲写成。但当时我没有系统学过作曲,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写了几个月没有写出来,但是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的念头就在心里产生了。

记:后来是什么时候写成的?

张:后来到北京上大学,学的是钢琴和作曲双专业,到大学毕业时又想写一首协奏曲,但还是没有写成。因为上大学后我走了一条自己规定的“弯路”,大学之前一直写钢琴曲,上大学后就一首钢琴曲也不写,就写弦乐、管乐。因为我觉得对钢琴比较熟悉,就要写不太熟悉的东西,也不写云南音乐,我等于是回避了我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后来一直到1996年,当时云南大理州同意出钱来办一台音乐会,以往他们过年都是拿出一笔钱来吃喝,我们就说服大理州的领导,把这笔吃喝的钱拿出来办一台音乐会,来庆祝大理州的年庆。他们领导答应拿出17万在北京音乐厅办了一场音乐会,这首作品在这场音乐会上首演,当时由李心草指挥,由我自己演奏。由于之前酝酿了好久,所以真正写起来也写的很快。

记:为什么会写这个题材?这其中有什么含义?

张:哀牢山是云南的一座大山,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我跟随父母在大山上住了十几年,在那里经历了我的生活和学习。“狂想”是一种追求,这部协奏曲包含的东西很多,简单来说,就是想表达一个意念,是对人性回归的一种呼唤,或者说是一种忧患。虽然它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格,但我只是把民族音乐看作语言,最终还是要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是一种什么样的忧患?

张:音乐是一种理想的东西,现实的世界很残酷,音乐就像是一台天平,可以把残酷的现实压平衡过来。它给人们一种希望,有了这种希望,人类才能够存活下去,否则都往现实里钻的话,人会变得越来越邪恶。

我在作品中引用了中世纪的末日经,这是一个死亡主题。这个主题非常著名,许多大音乐家都曾引用过,比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我用的非常隐晦,一般不太容易听出来,主要是在华彩乐段中。这里说的死亡不是指肉体死亡,肉体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死亡。

现代音乐也在死亡,我们要用民族音乐来重建精神家园,就像柴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当你找不到欢乐的时候,就道民间去,真理就在这里”。民族的东西有一段时期被抛弃,我们从初级阶段直接跳到跟世界接轨,从很传统的东西直接跳到无调性,说起交响乐要么是“黄河”、“梁祝”,要么就听不懂。中间这部分是个断层,像西方18、19世纪的民族乐派以及古典浪漫派的东西都缺世失了。这也是我想写这部协奏曲的初衷,就是要以民间的音乐精神与个人追求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作者个性的作品。

上一篇:玛莎舞团首演《神话寓言》 下一篇:2008行万里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