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城市中介空间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09-30 01:41:47

透析城市中介空间的历史演变

1中国文化的阴阳哲学与中介空间

1.1中国文化的阴阳哲学—并存的哲学观

“阴阳”的概念始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以及“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矛盾统一的观念,无不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赖而生”这一朴素的辩证思维。

阴阳哲学具有整体性,强调两者相互融合、共存;具有相对性,强调相对而生、相对而言,从不同的角度事物具有不同的规定性,从而衍生出“和”、“同”、“中”的哲学范畴。因此,阴阳哲学体现的是一种互生、互存、互限、互变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太极图最能体现这种的阴阳合一、动静升降、两极反复的阴阳关系,这正是支持中国人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导致传统空间意识模糊特征的哲学观。

1.2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的中介空间

受阴阳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城市乡村、宫殿民宅、陵墓或园林等等,都时常显现出一种阴阳和合、意象深隽的美。

㈠单体建筑的中介特征

单体建筑的中介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渗透融合、亦内亦外的空间感受及由此带来的人与自然的接近。单体建筑以围封程度和开敞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中介空间形态:

1)四面开敞的亭或榭。

2)三面开敞的檐廊、厢、庭、庑。

3)一面开敞的厅、堂。

“亭者,停也”,为一休息的停顿点。四面环空的亭榭往往独立突出于建筑组群之外,就其模糊性的空间限定来讲,在六合中,有四合是开敞或半开敞的,从视觉上构成了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从而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其亦内亦外的特性不言而喻。

廊,又可称为檐廊,它是正屋的附属空间,也是过渡的中介空间。檐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组成,由此带来一种流通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屋身下的檐廊所形成的三个层次使台基、屋身和屋顶得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并以“以无作有”的介入,使建筑内外空间达成深度深邃而连续的空间效果。应该说,街道旁高地错落、蜿蜒曲折的檐廊对中国人有特殊的亲切感,它是生活和谐的象征。

厅堂是传统建筑中的主要功能部分,是日常生活起居、会客甚至举行典礼等多种功能的场所,它的包容模糊性不仅反映在使用的弹性方面,也体现在对厅堂外部环境的接纳性上。在厅堂正面一般为落地窗扇,但其门与窗的形式是同构的,门就是落地的窗,且门窗隔扇一般可全部开启或拆下,使正面全部开敞,接续上述檐廊的三个层面,使外部环境自然流入其中,给人带来内外融合,变化无穷的空间扩大感。

此外,以门洞、窗洞、天井洞口的渗透作为联系空间的手法也经常采用。利用通透的门、窗洞口,使人们由一个空间可以观赏到另一个空间甚至一连串空间的景物,从而使若干空间互相渗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于是便产生了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是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在轩中,透过旁边的园洞门及前面的窗洞加大了景的深远,丰富了空间层次,同时创造了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天井小院的顶部洞口将内外渗透由水平方向扩展到了垂直方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景框”,通过这种特殊限定,蓝天白云、落叶飞鸟都进入了含义深远而多变的画面。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使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处处充溢着情趣,相对于西方古典建筑,这里显现的手法要模糊、含蓄、纤巧、细腻得多。

㈡群体建筑的中介特征

群体建筑强调个体彼此间相互的组合关系。不论是民居中的庭院住宅或是古典园林,均依循一定的轴线路径,从外到内进行层次性的组构与联系。发挥联系组构作用的门屋、廊道和院在界定相对内外的层次中,表现出包容内外的中介空间特质。

1)门屋空间

传统建筑的门屋指大门及总入口,是两面开敞有遮顶的空间。作为内部建筑空间与外部街道空间的中介,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缓冲空间,也是外与内、公与私的过渡空间,原来的亮与暗、中心与外缘等二元性要素在室内得到了完全相反的诠释。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阴阳哲学的规定性,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在这里,门屋不仅是功能意义上供人进出的“槛”,更是阴阳关系中规定事物不同性质的“槛”。

实体的“门”是空间的界定与媒介,对处于空间中的人来说,这里的“门”则沟通了一个主观的内心世界与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

2)廊道空间

在群体建筑中,廊道指围合空间的虚体或是构成内部交通的开敞的“连廊”及“游廊”。通过廊道的联系与延展,使各独立空间的个体联成一体,使个体建筑的“内”得以顺畅地与相对“外”的空间相连续。

在园林建筑中,开敞的廊道是整个园林空间的脉络、主要风景的导线。“水波射檐动,山色入廊空”,随着步移景异而展开的空间连续变化,使园林如一幅山水长卷。是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这座架空的廊桥既有分隔空间的作用,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又使两侧空间互相渗透,发挥着很好的中介作用。

在民居建筑中,廊道空间与街道空间的暧昧界定是传统社会街区中浓郁生活情调的重要源泉。是四川民居经常采用的空间处理手法—廊。这是因为廊道空间积极地扮演着建筑内部与街道互动的角色。它既是内外过渡空间,又是户与户之间横向联系的空间,它使得多样而非固定性地活动能够自由地展开,并将居住的私人活动与公共的街道生活有机的连接起来。

3)院落空间

中国院落空间的意识,在于把宇宙概括为象征模式置于人的起居生活之中。它空间的联系不是在于数量的叠加,而是空间的流动和气息上的延伸、融合与贯通。其室内室外不是互相独立,而是内外相生、虚实对比、空灵渗透的。

从性质上讲,院落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之间的一个融合过渡区域。房屋的“外”是院落的“内”,院落的“外”是组群的“内”。对其围合的空间元素而言,它属于“外”的部分;对它围合的空间元素以外的空间层次而言,它又是属于“内”的部分。建筑和院落彼此从属又互为主体。由于内外一体的围构意念与处理方式,使院落空间在引入自然天光与草木装点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内外互补关系,从而表现为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

㈢城市系统的中介特征

传统的城市格局多以道路网为骨架,采用“里坊制”。在里坊单元中,街道虽不具广场形态,但就空间层次和活动内容而言,已具有一些希腊广场或罗马广场所拥有的共性。也就是说,街道空间在界定内外、公私的空间层次中,所扮演角色与蕴涵的特质,正是城市中介空间的意义。

1)亦内亦外的形态

作为城市网络的街道,相对于城市是“内部”空间,相对于建筑组群却是“外部”空间。正是这种亦内亦外的模糊不定性将所有组群建筑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并在内外空间层次的相互渗透中,使组群建筑空间得以自由地向水平方向发展,延续至自然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一种融合、渗透、动态的空间形态。

2)公私融合的媒介—街道

传统的街道空间,多是各类生活行为的活动场所。在这里,街道不仅没有隔断两侧的活动,反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络。在街道组构的城市中,建筑直接向道路敞开,居民的日常生活扩展到街道中去,人们在这里过路、经商、闲谈和嬉戏,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互为一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老百姓生活场景。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街道空间是居民共有的,在界定内与外,公与私的空间层次中,显示出一种多样化而难以界定清楚的复杂暧昧现象。从上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街道空间具有相对内外空间层次的亦内亦外特征。它在城市组构中,使得城市层次与地景层次,城市层次与组群建筑层次之间可以内、外互动。

②街道空间是公共活动与私密生活融合的媒介。

不难看出,由“间”、“院”、“街”、“城”发展而生的传统建筑空间系统,无论在哪一层面,均表达了亦此亦彼、转换介入、内外连续的模糊性。经由各层面不同形态的中介空间的包容与连续,内外空间得以渗透融合、调和、互济以满足多层面人性生活品质,这正是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中介空间的追求所在。

上一篇:小议空间句法在古镇空间形态中的展示运用 下一篇:略论河北蔚县宋家庄村的历史文化及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