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

时间:2022-09-30 01:10:14

中学地理教学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在智力、品行、情感、体格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探究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对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底蕴的积淀、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学地理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Geograph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Penetr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XIE Baoqiang

(Educational School,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rain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human spirit as the core, so that students in the intelligence, character, emotional, phys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udents explore the human spirit into training, literacy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humanism,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has a positive real valu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Geography of high school; humanism; penetration; training

1 中学地理人文教育精神教育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中学教学大都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单纯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中学课程教学大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出发点,而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虑。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只强调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性和技术应用,忽视人文精神熏陶的种种弊端。比如,教学过程中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夯实知识点”成了一些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和工具性色彩。

2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其兼有文科和理科双重性质。同时,高中地理知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理科知识)和人文地理(文科知识)相互支撑。中学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础,而人文地理又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归宿和落脚点,由于地理学科相比其他学科的双重学科的性质,更有利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启迪,这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其次,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有经济、文化等,这些知识都能改变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方面。

3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3.1 准确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规定:“地理课程目标设计在于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面对新的新课程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对新课程标准的明确下,在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处理要把握好,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培养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意识的目标。

3.2 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为更好实施人文教育,中学地理教师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人文教育纳入地理学科教学计划中,积极发掘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可以补充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向学生讲述了魏格纳传奇的一生,学生无不为魏格纳执着求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所震撼、所激励。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给学生提到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在罗马监狱被关押八年,遭到宗教裁判所最严厉的审判,并被判处火刑。在临死前,只要亲吻升到他唇边的十字架,便可得救。但是他以他的生命捍卫了科学的真理,同时也体现了他人生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素材。在讲述《城市化》时,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关于国外环境特别优美的城市景观的照片,学生只要看到那么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整洁的地面,高大的行道树上挂着鸟巢,鸟儿也在路上悠闲地散步――所惊叹,不敢相信城市也可以这个样子的,油然而生对建设美好的城市的憧憬。

3.3 于课外活动中巧妙拓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比如关于学生爱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等意识的培养,在中学比较可行的方式有“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电视报刊,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中受到环境教育,实现环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有机结合。

3.4 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

学生知识的接受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中学地理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有待于教师的引入,并融合与教师的言谈举止才能达到对学生的影响,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不能光靠简单的说教,更重要在于通过教师身先示范的榜样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通过感情的交融,通过教师的人格感染力量才能得以实现。

3.5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精神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围的村庄、工厂进行调查走访等活动。再辅助与教师之前搜集的对该事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远远要比在课堂中的简单的讲解更加深刻。另外通过学生对周围家乡的观察,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从情感上升到责任感:将来要建设好家乡,为家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3.

[2]中华人民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

[3]陈澄,陈昌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J].地理教学,2004.9.

[4]王义遒.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高等理科教育,2004.4.

上一篇: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