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和优化

时间:2022-09-30 12:35:58

大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和优化

摘要:心智模式是人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反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应该重视培养和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本文通过对心理模式概念和内涵的阐述,着重论述了大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和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智模式;方法

一、心智模式的概念和内涵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概念

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3年提出的。而真正让我们熟知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圣吉,他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所谓心智模式,指的是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象、印象。通俗的讲,心智模式就是人们由于过去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专业背景、知识素养等方面影响,在长期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人们如何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反映。

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心智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第二是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但自己往往毫无察觉;第三是心智模式有时效性。心智模式不仅影响人们的认知,更主要的是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二、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心智模式的意义

(一)大学期间是培养心智模式的最重要阶段。从个体发展来说,18-24岁是构建心智模式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心智模式从发展到成熟的最重要的阶段,而这个时期恰好处于大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树立,是心智模式的基础。适应集体生活,参与团队活动、团队学习等都是个体人独立地向社会人发展的初次尝试。而个体在未来发展中的认知,自信与否、积极与否,很多都是由于过去经验的成败决定的。

(二)心智模式培养是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提升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心智模式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心智模式决定大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决定其成功与幸福。为此,高等教育应该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培养智商外,加大以情商为重要内容的心智模式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缺乏心智模式会造成大学生的发展片面和偏失。缺失了心智模式培养的学生突出表现出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没有良好心智模式的学生们无法良好表达自己,无法有效传递思想,不能有效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际工作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企业感觉缺少人才,人才感觉缺少岗位的现象。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前总裁、著名的管理大师Lee Iacocca曾说:“有再好的头脑,如果没有办法有效传递思想,都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其次,没有良好心智模式的大学生无法拥有健康的心态,不能够正确面对和接纳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甚至博士生,自杀现象有增无减,毕业出了校门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在种种现实问题面前无能为力,于是出现郁闷、自闭,最终也走向自杀。

而现在的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号上,言而不行,行而无果,广大学生仍把大部分时间耗在“应试”上,素质教育只不过变成了“应试素质”教育而已。这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注定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是他们能真正成为能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改善大学生心智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心智模式的改善和优化是个长期、全面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我们找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能自觉突破头脑当中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模式对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束缚,敞开心胸,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持续不断地理清、反省以及改进,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人们只有通过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否定、抛弃旧有的心智模式。

(一)营造重视培养心智模式的氛围

心智模式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察觉与检视,彼得?圣吉称其为“隐在心灵暗处的顽石”。把心智模式培养细化到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心智模式培养宗旨,才能更加深入彻底地体现出重视心智模式培养的教育理念。例如,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专业模式培养的专业内容,还应包括对学生心智模式培养的一些内容,如正面的价值观引导内容、专业及社会各领域内榜样人物介绍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并加大课堂体验式教学力度。如设计平时成绩“末位淘汰”或“竞争性成绩”的激励方案,授课形式从教师讲授,到问题导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主动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教师以教练的身份出现,一切教学行为以配合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同时团队学习是有效的培养心智模式的方法。在团队学习中,可以满足学生群体需要,同时还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学习方式,强化心智模式培养

第一,自我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再好的老师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学生学习是由个体主动发起的学习过程,要不断提升自我。尤其是在提升心智模式上,只要个体自觉主动学习才可能有效地将冰山以上的知识和技能,逐渐稳定地转化成冰山以下心智模式,成为个体未来思考决策时稳定拥有的行为模式。

第二,时时学习,即“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并不是一个只有在课堂才能进行的活动,而是随时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反省、提升自我的过程。在知识更新以加速度态势变化的信息时代,不注重时时学习必定要退步和落伍,人的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与是否坚持时时学习有关。

第三,处处学习,即从空间维度强调人间处处皆学问,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念。在课内课外,既要跟随教师学习,又要向同学学习,走出校门后更要向社中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人们学习。处处学习不仅是人们不断进步的路径,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第四,学习内容,是指要学习的具体对象需要本着全面继承的态度。对于学习某一具体专业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继承专业领域内的经典文献和最新前沿知识,能够原汁原味地继承,即使是过时的和甚至错误的观点,也能够完整、准确的叙述。时间久了,“继承”多了,往往潜移默化中就会融会贯通,进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第五,学习方法,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从内容学习上提升到方法学习上,即学会学习。为此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论,如果说专业内容是“鱼”的话,那么方法则是“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地说明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一味进行题海战术,但稍加变通,就束手无策,说明他还没有找到规律和方法。而有些学生则通过做题掌握了规律和方法,结果事半功倍,以不变应万变。

第六,学习思维,这是学习的更高境界,内容和方法都是外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要掌握了有效的自我思考,才能够真正把外在知识内部化,才有助于学会批判和创新。“书海无学无止境”,如果我们能够围绕某一具体专业问题,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即“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这将是一种新知和贡献,是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六个学习”,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个自我主动进行的行为,需要自我积极主动地提升心智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终身由自我来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这样才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智模式,培养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进行正确自我定位,并不断寻找积极正面的驱动力。

(三)建设各种课堂,提升学生心智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智模式,不仅要重视传统的教师授课课堂,还要搞好各式讲座、竞赛活动、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讲座资源既丰富和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以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在心智模式培养上可以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自我定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既包括专业知识类竞赛,也包括文体等各类竞赛。学生在体验和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能说会道、为人处事、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本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活动、参观访问、认知实习、社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强调心智模式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对目前对高等教育中以智力为主的专业模式的否定,而是强调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心智模式与专业模式应当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能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以史为鉴论人心工程建设 下一篇:浅析教育营销的计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