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细节表述

时间:2022-09-29 11:47:42

电视纪录片的细节表述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细节作为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恰似一颗颗熠熠生辉的钻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成为众多电视纪录片编导创作过程中的绝对元素。如果说,情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筋骨,那么,细节就是构成骨架的血肉。一个个细节亮点的正确表达,或诗情画意,或深沉含蓄,无不在不知不觉中展现出生活的本原,渲染着意念情绪,震撼着电视受众的心灵。然而,怎样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表现细节,让细节更加富有艺术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这就需要纪录片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调动一切手段合理捕捉和运用。

运用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情的细节

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捕捉到的生活细节,不仅可以让电视受众真实了解到人物性格、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认识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心世界。电视纪录片一般容量较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这就需要编导在细节的表达上去捕捉具体、新鲜、具有个性化的细节。笔者创作的短纪录片《上海老人落户到俺家》讲述的是驻马店市农民盛新政、黄荣夫妇在上海一家敬老院打工,当时在敬老院养老的上海市退休职工鹂庙成被夫妇俩的孝心所感动,执意跟随夫妇俩来到中原农村山区生活养老的故事。在采访拍摄此片的过程中,笔者捕捉到了盛新政、黄荣夫妇以及鹂庙成老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朴实本真的生活细节,如盛新政干活时说:“鹂叔喜欢吃鸡,养的鸡基本上是给他吃了……”“我爹娘去世早,我把鹂叔当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养活,现在看,我对自己的爹娘也没对他好。”黄荣做饭时说:“鹂叔不吃咱当地的十三香,他不吃作料……”这些显露真情的同期声细节、转述性细节,加上纪录片中盛新政杀鸡、背老人下楼晒太阳、聊天、老人钓鱼、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等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细节,从而在平实、自然、朴素的镜头、解说和现场同期声中,表现出了务工农民盛新政、黄荣夫妇勤劳、善良的真性情和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力量。片子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收入教材的电视纪录片《湘西,山的咏叹》,抓拍到了一个中年汉子在肉摊前来回踱步的生活细节,他在肉摊前转来转去,一会儿离开肉摊,一会儿又回来看肉,一会儿又缓缓离开,如此往返几次到最后断然离去。这一生活细节,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年汉子犹豫的复杂心情,而且揭示了湘西山里人生活的困窘和具体的生存状态。诸如这些细节,不仅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而且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能让电视观众真实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生存状态、心路历程。

运用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

强调客观、记录真实。电视纪录片其实是在记录故事,故事需要情节,而情节依赖于细节,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无一例外地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来扩充、来表现,运用好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因素、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驻马店电视台近年来创作的纪录片《牵手》中,有一组表现下岗工人徐德成下岗不失志的镜头,摄像用徐德成贫困的家庭、在楼梯间的简陋厨房和徐德成两个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的照片以及在政府扶持下摆起来的豆腐摊点生意进行了穿越时空的画面对比。最后到采访结束,徐德成送记者到大门外时,就在采访车发动要走的一刹那,穷困潦倒但乐观豁达的徐德成突然在雾中向大家挥挥手,一直在工作的摄像机赶紧把镜头缓缓推向他的正面特写。后来,解说词这样处理:“渐散的雾中,徐德成和我们挥手告别……”就这样,一个解说加镜头、画面相辅相成的细节,真实地展现了徐德成的生活状态,从而顺其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似观山不喜平”,运用细节推动情节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个性化、典型性,要让电视观众透过人物活动最平实的“一举一动”来体悟故事情节的亮点和作品的张力。要做到张弛有度、自然流畅、平实和谐,把握住细节的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或不枝不蔓,或时空交融,或矛盾重重,从而促使细节这一美丽的链条合理恰当地去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作品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运用营造作品气氛意境的细节

气氛是指在特殊环境中能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一部电视纪录片作品能否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关键在于是否把握住了整部作品的气氛意境。以平民化的视角讲故事、抓细节、找亮点、营造气氛,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最根本途径。一个个画面细节、环境细节、同期声细节、转述性细节、解说词细节,或单个独立、上下过渡联系,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无一不是在为营造作品的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服务,并以此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神情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来构成整部作品,从而让电视观众在作品中感受体味情节的故事化、细节的冲击力以及作品的感染力。电视纪录片《的诱惑》运用一个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凝固的静止的画面细节,展现了的自然风情,那蓝天、白云、孤树、顽石、绿草、壁画以及磅礴的山川、浩茫的草垫、沧桑的古文化遗址等画面细节的刻意捕捉,营造出净土、绿洲的独特意境,令人对高山仰止、顶礼慕爱。驻马店电视台创作的长纪录片《洪汝河畔抗天歌》第一集洪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茫茫大水中,灾区的一个小学校被淹到只剩下房顶和一截围墙。夕阳西下中,一个邻近村庄的孩子孤单地蹲在墙头上,看着他无法再去学习的学校。记者在冲锋舟上拍到大水、学校和孩子的画面后,问孩子:“小朋友,天晚了,回去吧?”孩子回答:“好。”而后孩子再没说话。等记者走时,他仍然蹲在围墙上,呆呆地望着被淹的学校。这一组画面和同期混声营造的氛围,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的身心的创伤,表达出人类渴望生活、追求平安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运用细节,营造气氛,创造某种特定的意境,做到情景交融,不仅能增强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带给人们遐想,使整部作品富有韵律美,显示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运用烘托主题、升华主题的细节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电视纪录片强调客观真实,淡化作品本身的主观意识,力避直白和浅露,它的主题隐藏在整部作品的构思中,通过一个个平实的细节含而不露地凸现出来,从而引导电视观众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语言、心态以及能够揭示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的画面细节进行细细刻画。我们可以把某些细小环节作为解说词细节进行着意的描述,以此来烘托主题,升华主题。2008年“5・12”大地震给世人以永远的伤痛,国家领导人奋战在灾区的场景给国人以无限的鼓舞,灾区的一位老人对温总理说的“你要好好干”的一句话,虽平实无华,但其中却饱含着灾区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国家昌盛繁荣的期盼热望,反映出国家领导人亲民为民的平民作风,这一感人的细节,表现在电视新闻中可以表现主题,运用在电视纪录片中,亦可以表现主题升华主题。笔者创作的作品《谎言背后的感恩之旅》曾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作品讲述的是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城乡古稀老人李国新在平顶山市鲁山县江河机械厂修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故事。在创作此片的过程中,对细节的捕捉和占有来揭示主题、升华主题成为笔者创作中的绝对因素。纪录片创作中的细节元素都在老人所在的江河机械厂的修鞋铺、老人资助的学生所在的学校、老师和老人的亲属身上以及周围环境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正在拍摄老人修鞋的一个镜头时,老人突然起身回屋指着镜框里的学生对记者说:“这是王卫兵,他上美国留学去了。这是陈耀武,在安阳理工大上学,这个叫魏学飞,这个叫王伟华……”老人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些朴实的话语,折射出老人从寻找75・8洪水浩劫中资助他的恩人到寻找恩人无果再到辗转当地修鞋资助当地学生以此感恩的大爱胸襟。再比如,当记者问到老人希望这些被资助的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他时,老人说:“一句话,我估计在我死后最多能到我那骨灰盒前站会儿……别的啥也不求!”这些肺腑之言,更表达了老人的精神境界,升华了“感恩”这一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这些细节的合理运用,使笔者在创作中找到了入景点和入情点,让观众看了有了观看的兴奋点,从而揭示了主题,升华了主题。

总之,细节虽小,但作用很大。在创作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作者调动电视纪录片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捕捉占有好细节,运用把握好细节,以此来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气氛意境,表现升华主题,以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丰富电视荧屏,提高电视台的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利用BBS引导高校的网络传播贾桂军 下一篇:加强新闻专业教学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