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2-09-29 10:14:15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企业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员工快速成长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本文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入手,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策略,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企业 职业生涯 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员工或者企业组织通过对硬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基于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利益发展的大前提下,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同时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工作、学习、培训计划进行安排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员工或者企业组织。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首先,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迅速成长,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对员工个人进行性格方面的分析,能保障员工上任到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岗位与职业。而员工由于自身特点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必然带着持续性的工作激情,并会有长远的计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员工成长。久而久之,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与信心,便能树立更强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

其次,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新型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无疑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企业核心技术性人才、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一定程度能帮助员工树立信心,企业对员工更加信任,员工自然对企业的未来更加期待,相辅相成的模式才能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最后,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员工与企业合作共赢。

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

1.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环境适应。新员工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初期往往会充满很高的期待,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现实与理想其实有很大的差距,新的工作环境不仅依然有巨大的压力,而且由于个人期待与现实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上并不符合个人预期,就必然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进而影响整个职业规划的发展。

(2)工作绩效。每一个企业在对员工的衡量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工作绩效这个重要内容,若是企业对某位员工绩效评估不高时,必然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实际收入,此时员工就会对企业发展的实际前景产生质疑,长期下来就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工作,导致业务成绩与技术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到自身职业规划的发展。

(3)工作压力。企业为了追求高更的经济效益,会适当制造一些压力给员工,但是这个度若是没有准确把握,导致压力过大的情况出现就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为员工的心理上增加了负担,员工就会对个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

2.企业员工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1)员工面临的问题。一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较淡泊,忽视对自身发展进行长期的规划,在选择岗位方面主要是从当前利益出发,缺乏一定的前瞻意识。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不够积极。员工在选择企业与职业岗位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选择的,真正以个人特征与优势来选择的比较少,而且整个过程通常会完全根据企业的安排,没有考虑过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三是自我评估的缺乏。员工在选择工作初期,首先要对自身的特点、特长、专业、爱好等等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综合性自我评估,才进行职业岗位方面的选择,而这方面大部分员工关注度都不高。

(2)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要求与愿望的忽视。企业一般在招聘时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对员工的个人情况、期望了解比较少。另外,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方式较为单一,通常培训过程将较大力度投在业务介绍、技能等等方面,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培训较少。企业缺少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主要是表现在企业对员工个人价值方面的实现,往往存在员工个人收入与企业激励手段与方式上的不合理。

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策

1.加快完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制定招聘策略,要注重应聘者的个人兴趣与特点,并针对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其次,切实做好岗位管理工作,分不同的阶段对员工岗位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员工工作能力及个人特点相匹配,加强对工作岗位的调整;再次,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化;最后,员工业绩考核标准必须要统一,并且要赋予一定的激励因素,尤其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可以针对性以个人特点来对考核标准进行设计。

2.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在企业内营造出重视持续学习与员工成长的企业优秀文化,进而展示公司致力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心;另外,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项目要整体开展,充分将职业生涯发展的措施与其他对服务员工管理的策略完美地结合起来;最后,企业要照顾到每一名员工,要为每一名员工尽可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波.略论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内涵、特征和依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3)

上一篇:新时期提升政府行政管理绩效的建议 下一篇:煤矿企业用工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