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效应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29 09:18:11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效应分析及对策

摘要:中国精制茶加工业存在着低壁垒的特点,而其低壁垒的产业特征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分析了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的正负两种效应作用,研究表明低壁垒带来的负效应远超过了带来的正效应,并对此提出了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精制茶加工业;效应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2-2945-02

Effec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w Entry Barrier in Chinese Refined Tea Processing Industry

CAO Chang-zhonga,JIANG Han-chunb

(a. Graduate School;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Chinese refined tea processing industry presents that, economies of scale is not obvious, the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s at a low level, and the absolute cost is low, which we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ntry barriers of the Chinese refined tea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will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 two sides of effect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negative effect brought by low barriers was far more than the positive effect. Furthermor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hinese refined tea processing industr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efined tea processing industry; effect analysis; entry barrier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规模经济不明显、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绝对成本低,存在着明显的低进入壁垒的产业特点。低进入壁垒对产业的影响作用会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本研究将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中国精制茶业低壁垒特点产生的效应,并分析比较这两种作用哪种起主要作用。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应对建议。

1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低壁垒效应

进入壁垒作为影响企业有效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精制茶加工业较低的进入壁垒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方面,也导致了一系列的负效应,从正负效应两方面分析较低的产业进入壁垒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影响。

1.1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的正效应

首先,精制茶加工产业较低的壁垒,在现阶段茶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吸引其他行业的投资,同时有效地促进精制茶加工企业的竞争,有利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1,2]。其次,在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企业面对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与压力,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会有效利用技术的革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整个精制茶加工产业的效率提高。这对精制茶加工行业生产的低效化、竞争的低层次化情况的改善具有推动意义[3,4]。最后,较低的产业进入壁垒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民间的投资机构和茶农本身参与到精制茶加工行业中来,这对中国的精制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农民企业家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1.2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的负效应

研究表明新企业的过多进入会有市场集中度的下降、规模经济的丧失、亏损的增加等负面影响[5]。中国精制茶加工业在低进入壁垒的环境下,客观上允许了非规模经济茶业企业的进入,造成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竞争的无序化、低层次化、分散化和趋同化的特点。而这些企业的进入,延缓了规模经济的形成,不利于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发挥。反应在精制茶企业的身上就是企业在一种低利润甚至亏损的状态下运营,挫伤精制茶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般来讲,产业壁垒越高,则产品多样化的异质性越明显[3,6],在低进入壁垒前提下,企业的竞争无序化不利于中国精制茶加工业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的形成。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单一化的特点,在广告投入方面,后进入企业存在“搭便车”的优势,最终使得精制茶加工企业在广告费用上不愿意投入成本。较低进入壁垒也不利于精制茶加工产业品牌化的形成。因为较低进入壁垒导致现有精制茶市场近似完全竞争市场,精制茶加工企业可以出售其产品,而无需在品牌上投入过多费用,从而影响了精制茶加工业的竞争层次,使得企业的竞争陷入产品的竞争。

2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正负效应比较分析

中国的精制茶加工产业低进入壁垒的特点,为潜在的企业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剧了现有企业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促进中国精制茶加工业在竞争中发展及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正是由于较低的进入壁垒特点,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进入,阻碍了精制茶加工产业规模效应,影响了产业内的竞争层次,且过度进入造成的过度竞争问题也会制约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竞争水平和效率。

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的企业规模类型如图1所示,小型企业比重极高且呈增大趋势,这些表现特点可以说明进入壁垒较低带来的负面效应已远远超出了对产业改善的推动作用,多是小规模企业在不断地涌入,导致了小型企业比重的增加。小型企业的不断进入没有促进精制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反而导致产业内竞争的无序化和低层次化,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表现在行业中就是大中型企业比重停滞不前,行业发展缓慢。

过度的进入竞争降低了产业市场集中度,并导致产业利润的恶化[4]。如图2所示,从2005-2007年在整体精制茶业销售额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中国精制茶业的产业集中度CR4处于较低水平,且成下降趋势。这正说明由于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特点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而企业间的竞争没有建立在产品的差异化基础之上,企业均需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无序的低层次竞争。在这种低层次竞争中精制茶产业企业规模相似,分散化经营,发展模式类似,产品差异化小,最终使得CR4处于低水平。企业的不断加入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类似,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7]。这些表现说明较低的进入壁垒的负面效应起着主导的作用。

3 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低壁垒问题的建议

为促进精制茶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提高行业壁垒,抑制小规模的企业的进入和低层次竞争,最终促进中国精制茶加工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和全行业技术的创新。对此,针对精制茶加工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3条建议。

3.1 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规模经济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茶区的规划,促进精制茶产业的产业集聚;同时在资金上,对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从而促进龙头企业的竞争发挥其优势和带动作用,促成精制茶加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抑制非规模经济小企业的过度进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大精制茶生产的机械研发和推广力度,促成精制茶生产的连续化、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模式的形成;最终达到降低生产可变成本比例,提高精制茶加工产业必需资本需要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精制茶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带动规模经济的形成。

3.2 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产品差异化方面的建议

规范区域精制茶公用品牌的管理,严格提高并管理公用品牌使用标准,严格要求公用品牌精制茶质量,使公用品牌能健康发展,提升公用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象。积极引导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提升精制茶产品附加值,引导精制茶企业将产品向横向和纵向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和科技含量,积极促进与茶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快茶产品的差异化发展步伐,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积极对精制茶交易市场进行监督,促使交易的公平有序和精制茶交易市场制度的完善,并积极探索新型的精制茶交易模式。

3.3 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业绝对成本方面的建议

促成茶类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精制茶加工核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企业独特的专利或加工工艺;通过行政手段对精制茶加工企业的进入实行标准限制,如食品行业QS的基本认证手段等,限制不合格企业进入;引导企业与茶农形成点对点的交易模式,促进订单农业等模式的发展,使产业内企业的鲜叶收购具有固定的渠道和质量的保证,降低茶农的生产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公仆.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 保罗·杰罗斯基.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竞争[M]. 崔小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邓启惠.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J].晋阳学刊,1996(2):27-31.

[5]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卡尔顿.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 唐要家.进入竞争与市场绩效:辨明与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04(4):11-17.

上一篇:超长斜支撑旋转油缸防垂研究 下一篇:高文俊:不断突破和革新的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