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美拉唑临床应用延误胃癌早期诊断

时间:2022-09-29 09:11:06

现代奥美拉唑临床应用延误胃癌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延误胃癌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将120例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溃疡、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甲、乙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及未予抗酸抗溃疡药治疗。结果:2年内随访临床观察两组病例的诊断,疼痛、食欲、饱胀、嗳气的改善率,新确诊胃癌的时间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奥美拉唑对胃癌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有明显延误。

关键词 奥美拉唑 胃癌 延误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8

早期胃癌可无任何表现,易误漏诊,加上高龄、体弱、或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等诸多原因,同时新型的抑酸、抗溃疡的药物应用,延误了病程及早期治疗,临床上有许多胃癌患者失去手术时机,只能辅助姑息治疗来延长生存期[1]。现对2年来收治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跟踪随访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22~57岁,平均45.3±8.1岁。患者均表现为左上腹部不适、反酸等症状,初诊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镜显示溃疡直径2~21mm,胃溃疡数1~2个。所有病例无严重心、肝、脑、肺、肾等器官器质性疾病,无胃部恶性病变,无上消化道出血史或手术史,其中8例初诊据胃镜及病检证实为胃癌,且已经有腹腔转移。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过其他抑酸药物与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前2周内未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物。

诊断标准与方法:除了通过每半年复查胃镜及病检诊断胃炎、胃溃疡及胃癌外,还需检查合并症。经胃镜取胃黏膜样本作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为阳性者则诊断为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有呕血或黑便的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周围有出血,则诊断为合并出血,彩超及CT明确腹腔或各脏器转移。其中胃癌病例平均分配为两组,剩余111例随机分配。

用药方法:甲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罗丹,20mg,14粒),口服,1次/日,20mg/次。患者于早晨空腹服用,14天1个疗程,服用6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可能影响奥美拉唑疗效的其他药物[2]。乙组不服用任何抑酸或抗溃疡的药。

临床观察:本年时复查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患者胃溃疡的愈合情况:①溃疡活动期:溃疡面为灰白色苔膜覆盖,边缘肿胀、光滑而柔软,色泽红润;②溃疡愈合期:苔膜变薄,溃疡面缩小,其周围可见黏膜上皮再生的红晕;③溃疡瘢痕期:溃疡面灰白色苔膜已经完全消失,变成红色充血的瘢痕,可见皱襞集中。胃癌分型:Ⅰ型(息肉型)、Ⅱ型(浅表型)、Ⅲ型(溃疡型)[3]。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左上腹部不适、反酸等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黏膜病变修复或基本修复;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病变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下黏膜病变无好转或反而加重[4]。

结果

临床症状的控制效果:服用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抑酸药后,临床症状显效高,奥美拉唑显效率高达71.4%,有效率85.7%,无效率14.3%,但胃癌的诊断较不用抑酸及抗溃疡药推迟达12~24个月,一般出现各脏器转移症状才能明确诊断,错过早期手术治疗机会,用药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也掩盖了病理表现,延误胃癌的早起诊断和治疗。见表1。

讨论

胃炎、胃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胃溃疡常见的发病因素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和精神因素等。同时有1%的癌变机率。典型症状为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饥饿不适、反酸,严重时可有呕血与黑便。胃炎、胃溃疡病情复杂,同时和胃癌早期鉴别困难,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加重,还会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等后果。奥美拉唑为弱碱性药物,易浓集于机体的酸性环境中,因而,口服后可特异地分布于胃黏膜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在胃壁细胞内小管这一高酸性环境中被浓缩转化为活性物质,抑制H+,K+-ATP酶质子泵,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这种对胃酸形成最后步骤的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并高度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性胃酸分泌,但与刺激物无关。同时胃黏膜的修复速度特快,在无外物刺激下胃黏膜在几分钟或者数小时开始出现上皮细胞迁移更新,掩盖病变部位(如溃疡),正是由于此原因,导致早期在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困难,容易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本文通过对收治胃病患者120例的疗效及新确诊病例胃癌的观察分析,发现奥美拉唑在治疗胃病的过早应用,导致胃黏膜的过快修复,掩盖病变部位,延误胃癌的早期诊断,故认为早期尽量避免奥美拉唑的应用,待胃镜或(及)病理检查排除后再应用[6],减少早期胃癌的延误诊断,错过早期治疗如手术治疗等,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杜秀芳,杨拯,孟玲,张晓.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3858-3862.

2 邱书萍.奥美拉唑的药理研究及最新应用进展.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28-131.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401.

4 项迎春,徐旭东.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96例文献分析.中国药房,2008,19(11):863-864.

5 李芳,梅杰,杨拯,张晓.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3989-3991.

6 许林辉,吴坚.早期胃癌的诊断:轴位与MPR的对照研究.中国肿瘤影学,2010,16(8):17-21.

上一篇: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肝肾囊肿9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特点及阻断措施的临床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