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

时间:2022-09-29 09:08:39

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0-0071-03

摘 要:本文介绍了ATA技能培养模式及其特色,分析了高职信息管理专业嵌入ATA模式的方法并把其作为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工学结合的方式,据此提出了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与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了该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ATA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职业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其缺陷

每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理想工作,另一方面,本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善于沟通、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几乎是本科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简化版,仍采用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培训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但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核心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搞不清学生毕业后能竞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IT岗位群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怎样课程路线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做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对本科相应专业的培训方案略加修改,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偏理论化,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分散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2) 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偏理论化

由于教材大多是由在校教师编写的,而编者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教材内容陈旧,新技术、新方法、新的开发工具很少出现在课本中。学生等到毕业时才发现好象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只学了个皮毛,根本派不上用场。结果面对IT企业招聘人提问“你会做些什么?”,学生往往回答“我在学校学过XXX课程”。

(3)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忽略了

岗位技能的培养

由于扩招,学校实验设备、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大型的实训或生产性实验也做不了。加上教材理论化,老师讲课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岗位能力只有通过各个项目的反复实践(验)才能获得。虽然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训,但实训题目往往很肤浅,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来锻炼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差。

(4) 教学评价体系滞后

现行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单一且侧重知识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职业场景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进行考查。另外,考核内容也过时,虽然一些学生通过考试也取得这师那师证书,但到了企业还是不管用。

(5) IT知识更新较快,学生自学能力及外语水平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IT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经常要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新技术,这就要求开发人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工具、新方法。外语是学习IT专业知识的工具,而目前填鸭式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自学能力差,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不高,严重降低了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

2 ATA培养模式及其特色

ATA教育公司依托长期与国内外著名IT公司及企业合作的技术、资源优势及企业背景,组织企业、厂商、学校等联合专家经过对企业大量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及行业标准进行分析论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联合全球数十家知名IT厂商与学校共同开发出高职院校全新IT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ATA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1) ATA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课程设置实用。ATA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对IT企业岗位(群)充分调研来设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岗位(群)的的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IT企业技术路线来设置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实用性强,分量重,避免了过于广博而分散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可用图1来描述ATA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图1

(2) 在教材开发上,ATA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联合国内外如Microsoft、Oracle等著名IT企业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多以企业中实际案例为背景,确保学生掌握后够用管用。随教材还附送了许多背景资料、参考资料及最新进展等知识,供同学们自学或网上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保证了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3) 在教学计划实施上,ATA联合著名公司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首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企业项目引导、案例驱动开展教学,注重知识和企业真实案例相结合,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学生通过对项目、案例反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

(4) 在实践或实训环节上,题目多来自IT企业真实的问题,在实训室中搭建企业真实环境,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对于实验设备不具备的情况,可通过模拟软件仿真环境来进行实践,使同学在实训室中就能体验IT企业的职业经历。

(5) 在教学评价上,学生在校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参加世界知名IT企业认证考试。动态模拟仿真考试系统能够考核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重在实践,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真正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注重掌握过程知识与技能培养。

(6) 在教学保障系统方面,ATA公司提供包括科目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课件(教件、学件)、实验实训环境、教学评估、师资培训以及网上课程交流等,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完整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ATA培养模式是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与工学结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

(1) 嵌入ATA培养模式细则

嵌入ATA培养模式――学校与ATA公司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著名IT企业的资源优势,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直接面向企业岗位(群),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在信息管理专业中教学计划中嵌入ATA的认证课程(如MCDBA认证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专业核心开设,保证学时和质量,期末可参加著名IT企业如微软认证考试。教师的培训、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环境、实训案例等都由ATA负责提供。

引入ATA培养模式后,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主干课程更加合理,核心课程地位更加突出,核心主干课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90学时以上,有的课程甚至更多。此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师资队伍、企业案例、实践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过程与职业岗位结合更加紧密。最后学生通过权威认证考试,还能取得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大大提高。

(2) 课程设置

高职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能胜任中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维护、数据库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04级信息管理ATA合作专业定位于数据库开发及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岗位及相近的企业岗位群,根据中小企业的环境多选择微软的系列主流产品。岗位(群)映射为主流的产品操作与使用。课程路线选择.net、SQL Server、Windows Server 2003。核心主干课程如表1。

在上表中,最后一列值为“是”对应课程即为ATA认证课程,也是微软公司数据库管理员(MCDBA)的国际认证课程。鉴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ATA的培训方案突出了数据库程序设计及数据库管理课程的核心地位。由于无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数据库管理都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所以网络课程的份量也相对较重。其他课程都围绕核心课程来开设,同时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训力度。

(3)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计划制定好后,关键在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实施过程包括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过程、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环节。在与ATA联合办学的课程上,教材选择著名公司的国际行业资格认证教材;教师经过上岗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后,才能上台主讲某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企业项目引导、案例驱动。如在认证课程“SQL Server 2000企业版的安装、配置和管理”的“8.3 监视SQL Server 服务器工具”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案例再现企业数据库服务器常见故障,现场演示这些监视工具的操作技巧,并进行实际故障诊断及排除。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后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因为这些问题很实用,不是空洞的理论。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主动实践,通过对项目、案例反复实践,从而培养学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分组协作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在学习完成后即参加微软数据库管理员(MCDBA)认证课程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本课程的学业成绩。

学生在完成多门认证课程后,还必须进入ATA公司提供的实训车间进行综合实训。ATA提供实训平台及IT专业方向的实训解决方案。老师与项目工程师共同参与生产实习的指导。学生有机会通实训工厂进行真实项目实训,积累更多项目开发及生产维护的实践经验,体验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及规范。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实现岗前培训,实现了从学员到职业人的无逢接轨,从而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最后一学期,学生们进行为期6周的IT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IT企业岗位中去,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岗位技能。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并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许多同学在实习企业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最后就在该企业成功就业。

4 结束语

由于“三位一体”专业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96%以上的学生都取得了权威IT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教学始终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97年第一届信息管理专业ATA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往届毕业生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1毕业生中有多名毕业生分别在上海微创、深圳华为、北京ATA公司、用友公司等国内著名IT企业从事开发、售后服务、系统维护等工作;有些同学虽然去了规模较小的企业从事开发工作,但在那里能独挡一面,受到重用;还有些同学进了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及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工作,个别同学成功实现了专升本。本届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质量令人满意。这些事实说明“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认真研究该模式并推广应用,对高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属性、冲突、定位与前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 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教育,2006,(10).

[4] 李洛,吴绍根.基于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两年制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思路[J].高教探索,2004,(2).

[5] 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上一篇:“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关于高职软件项目开发指导课程标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