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能力途径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07:50:42

提高语文能力途径的思考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紧密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以课堂为轴心,语文教育向社会生活的回归。生活中的人和物,都可以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语文学习的机会,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实践。在“大语文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深挖资源

语言文字来自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十分重要。

1、人力资源

语文老师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在课下多与学生接触;多方面贴近一个“完整”的学生,让学生用足老师这一语文学习的资源。老师的学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老师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老师的良好品质可以为完善学生的品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卓越来自与他人共同努力。同学互助互学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宝贵资源。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补互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父母、亲朋、邻居,乃至接触的任何人,都可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在同他们的接触中,走进故事、走进心灵。《聊斋志异》不就是蒲松龄在与他人的聊天中,经过个人整理成书的吗?

2、物力资源

我们身边的物力资源也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清代的李渔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学校、社区、图书室,还有广播、电视、网络,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表达、积累写作素材,还激发了我们探索外面世界兴趣,和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自觉意识,能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1、趣味是创新思维的铺垫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深入思考,积极探究。

2、思考是创新思维的载体

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自不断思考的过程,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教师应在文章内容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欣赏体味这些文章,让学生拓宽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3、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陶先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问”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起点。当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后,教师要适时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争取提出自己独到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勤于实践

学好语文,既要注重课程学习,也要多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想像生活、热爱生活。

1.多些“说话”活动

有关“说话”方面的培养,教师除了按照教材编排的专项口语交际训练之外,还有在讲课文时,突出人物对话的内容,有意识让学生学习人物之间口语交际技巧,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教师要设法组织有价值的有关说话方面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活动、主持活动、辩论赛、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座谈会、模拟导游、服务员等文娱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大都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锻炼文笔、磨练口才,还净化了心灵。

2.多些“动手”活动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为课文制作辅助理解课文的图表,为课文制作朗诵录音,模仿课文风格,续写课文结尾,创作表演课本剧,定期按一定主题办手抄报,自行命名、自行组稿、自创版式,自成风格。这些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内、校内多些“动手”活动,还应走向校外,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比如,走近社区、街头,搜集感兴趣的材料,作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有益于激发创意的实用文体写作练习;还可以游览名胜古迹,亲近大自然,触发奇思妙想。

“语文即生活”,语文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语文教育要抓住文本,注重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本身,在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完善语文素养。

上一篇: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下一篇:幽默让语文课堂笑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