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

时间:2022-09-29 07:40:5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

音美感于耳,形美感于目,意美感于心,景美感于情。我们的生活中,情境无处不在。草长莺飞、霜露霞岚的景象令人感动,和风细雨、温情脉脉的关切令人惬意。“群山苍翠,曙色如染”的描述让人心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魄令人神往。而生活在幸福时光里的学生却经常会问:什么是情境?既然他们所处的环境不缺少美,那么定然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境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进行情境教育呢?具体地说,就是融美学、情感和教育学为一炉,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美情境,强化感悟能力

现在许多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作品中作者所阐发的深层情感更是难以把握。针对这一现象,要使学生领悟到美,就要“刺激起神经”,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强化感悟能力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渗透到文章的解读中,从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荷塘月色》、《绿》、《安塞腰鼓》、《社戏》、《风筝》、《背影》等许多篇什,就是景、情、事、理交融的好作品。可按读、思、品、悟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情境教育中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二、揭示审美情趣,领悟各种情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现象美、道德美、语言美、色彩美、情愫美和文化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列举几例以便证之: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章,大多具有这一特点,它不仅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群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春》中春天的形象,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形象、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孔乙己的形象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橘灯》里沉沉暗夜中始终保持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她手制的小橘灯亦如她幼小的心灵,以微弱的光亮对抗着黑暗,这是一个温暖人心、坚强善良的美感形象。《社戏》一文中,清幽朦胧的月色里呈现的是一群无忧无虑、率真质朴的活泼少年的动人形象。《桃花源记》中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的形象,《荷塘月色》中荷叶、荷花的形象,都是极富美感的形象。通过分析这些形象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一条道路,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道德美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舍弃生命来保存七根给大家带来生之希望的火柴的形象;狄更斯的《勇气》中深明大义、牺牲家人、忘我无私救助美国士兵的法国妇女的高尚品德;《蜡烛》一文中南斯拉夫育乞西老母亲点燃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守侯在一位苏联红军的坟头的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他们的精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力量。

(三)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的语言都是极其优美的,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合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拉叙家常,娓娓道来。叶圣陶称之为“美言”。例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未跑去了。”《安塞腰鼓》中“好一幅清幽隽美的水墨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好一个热烈火爆的竞技场面。”这些语言,都能给人一种美的鼓舞,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四)情素美

任何客体美的产生都是与主体情感分不开的,正所谓美不在物而在感。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的高洁,陶渊明却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刘禹锡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陋室体现志行,李白则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白居易竟以“芙蓉芍药皆嫫母”来突出杜鹃之美,范仲淹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广阔的情怀和抱负,贾平凹则爱弱不禁风的小桃树,以寄托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幸福之梦。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认真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三、开辟审美渠道,用心创造生活

“美是生活。”老诗人曾卓写到:“美的追求者是热爱生活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创造的人,他理解悲哀的价值和爱的欢欣;他能在平淡中发现奇迹;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荆棘中搞取玫瑰;在沙漠中挖掏真金。更重要的是,在美的发现和创造中他得到了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灵魂!”

要顺利地进行情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心理规律,即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色、形、声、味等外在形式,实现最初的印象,然后要通过对作品的情节、意境、神韵、主题的感受认知,上升到中层的审美感受,最后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上升到审美的最高层次,即言外之音,像外之意,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地,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塑造灵魂的功效。

总之,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更是他们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推动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美,要善于用情感、意识、思想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使情境教育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服务。

(黄玉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红土学校 743019)

上一篇:班主任因为那份爱因此有那份执着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