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初中体育学习评价

时间:2022-09-29 07:09:25

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初中体育学习评价

摘要:以往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过分看重终结性评价而相对轻视学习过程评价,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就成了失败者,情感上受到打击,进而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以下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就情感教育下对初中体育学习评价发表以下拙见。

关键词: 情感教育;初中体育;学习评价;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二期课改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不只是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评价环节,构建与情感教学相匹配的学习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以为,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初中体育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的发展性、综合性和主体性等几个方面。

一、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过去的体育学习评价,受传统的评价观影响,通过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测试,把优异成绩给了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的甄别过程,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的评价,从而失去了体育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取得优异成绩的自信心。新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评价,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的功能,它不再是笼罩学生心灵的一把“筛子”,而是一座辙发学生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动力之“泵”,学生在身心的交流碰撞中得以神采飞扬,这正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实现的关怀生命,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价值回归。

如100M和长跑(800M、1000M)测试一直是学生们普遍感觉害怕的内容,每到测试的前几天,便不时有学生到我办公室打听及格的标准,其中不乏耐力素质很好的学生,更令人惊诧的是有个别学生还不止一次的问同一个问题。从表面看,学生是害怕跑不下来,或者是担心自己跑不好。这些理由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原因了吗?长期以来,学生们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成长,他们对考试的结果极为敏感,总渴望在考试中成功,害怕在考试中失败,体育考试也不例外。体育考试本身是一个锻炼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为什么这样的考试却成了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没有了自信?

改变考试的评价方式,选择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势在必行。于是,我在1000M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跑步的测试评价时曾作了如下尝试:考试不计学生的测试时间,只计学生的排名。排名前30%的为优秀,31-60%的学生为良好,其余学生只要认真跑完全程的,不论快慢一律及格,对那些在考试中表现出良好拼搏精神的学生,通过师生共评,可以提高一个等级评定。考试标准刚一宣布,学生们大声欢呼,喜形于色。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连那些平时的“老大难”也不甘落后,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拼搏精神。测试过程充满激情、顺利完成,学生成绩有了普遍的提高。

二、注重评价的综合性

以往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只由体育教师采用定量的方法,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然而,学校体育追求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注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有关体育学习的道德观、理智感、美感,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单纯采用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都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应注重评价的综合性。

(一)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已有的量表评定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等,定性评价则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给予等级制评定。定量的评价很难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其带有很深的竞技运动色彩,很难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养成、自尊和自信心、合作精神等。因此,需要制定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以衡量学生整体键康水平为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以便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的调整与改进。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三)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是指将学生某一成绩与评价标准对照,给出绝对分数,从而判断优劣。这种评价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其缺点是不易评价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相对性评价则是先建立一个评价基准,然后把各个被评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来判断优劣。

三、注重评价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性,这大大削弱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从中感受到各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实现学生的“自我强化”,提高主体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精神。

注重加强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而且也可以消除由单纯的教师而引起的焦虑情绪,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

四、结语

新课程带来的是新的教学评价与之相适应。在遵循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思想下,体育学习评价一定会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带动下而改变。这就更应该加强评价的发展性、综合性和主体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挖掘学习潜能,从而使得体育学习评价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来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千万不要责之切 下一篇: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