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枝”,目的是“根”

时间:2022-09-29 04:42: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被广大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但也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实践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或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或蜻蜓点水不到位。所以,现在有一句话说得比较概括:我们的教师不缺理念,缺的是新课程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行为。这种新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缺失所显露的形态很多,其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目的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且危害也最大。

案例描述

二年级音乐课,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课:表演活动――《采山》。课堂教学从引入、展开直至学会歌曲,都进行得有板有眼,组织得也算严密,也不时有一些新教学亮点闪过。到巩固、处理歌曲,进行表演活动时,她是这样呈现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采山》这首歌,下面我们要来分成三个小组――演唱组、伴奏组、舞蹈组,大家按自己的意愿参加。

学生:(同学们一拥而上。最多的是打击乐伴奏组,看拿不到乐器了,悻而退之,再去找其他的。好不容易安排妥当。)

教师:每组推荐一个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请组长负责,讨论我们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学生:以组为单位围成一个圈,热烈地讨论着,并试着去表演。(这时的教师在几个小组间转悠并稍有指点。)

教师:好,大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表演。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组唱,一组用打击乐伴奏,一组跳起了自己创编的舞蹈。

一遍结束。教师小结:大家都做了很好的准备,表演得也很好,这首歌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问题思考

这样的教学片段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我们现在不探讨这里的分组、讨论、表演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际意义,因为这在每一节课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解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总会有着自己的想法,总体现着这位教学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品位。我们想谈论的是:这样的设计,注重的仅仅是形式,而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其这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里突显的问题有两点:

一、 没有教师悉心诱导、精心安排、有的放矢的所谓创编是低效或无效的;没有一定的课堂组织习惯、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讨论,也大多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音乐课的设计、教学中看到诸如学生小组讨论,歌词、旋律、律动等创编环节,可是在小组讨论安排前,对于讨论的组织、讨论的主题、讨论的结果预期等都没有认真做过设计,而一些根本不需要的、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对创编更是在没有充分诱导、技术过度、目的明确、难度可控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创编,所有这些,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在私下问过好几位教师,你设计的小组讨论想达到什么目的?其价值有多大?你设计的创编学生能行吗?这样的创编有实际意义吗?等问题。可得到的回答却是惊人的相似: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有这个,新的课程理念不是时兴这个吗?原来,教育也有时尚,他们是在玩时髦。产生这种想法的诱因很多,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教学设计者本身的问题。他们对新的课程标准一知半解,很少领会;对新的教学理念只及皮毛,不着本质。他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主要考虑的是形式如何如何,而没有考虑或者很少去考虑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形式如何与众不同,而很少考虑我在这里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多少价值;课堂气氛如何活跃热烈,而很少考虑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能带来多少教学效益。

二、 讨论、排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表演兴趣和欲望,却没有充分施展的机会,就在一遍集体的演练中结束了,这实在是优质资源的莫大浪费。

我们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着惊人的浪费。一些是我们看得见的,也即显性的,诸如教师不按时上课,上课时说上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不必要的重复等。一些是我们看不见的,也即隐性的,就像上面提到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优质资源浪费的背后,究其实质,还是教学者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应该说,这节课的这个环节设计,理念没有问题,创编的切入点也抓得准,如果老师能有适当的诱导和铺垫,学生是能进入状态的,也能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这里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抓住好的切入点;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进入状态的情况下扩大战果;怎样在教学主体进入目标预期可能的情况下使教学目的最大化。

我们说,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即音乐课程价值需要音乐教学目标,学段目标,学年、学期、学时目标去体现、去落实、去保证,我们完成的课时目标最终指向音乐教学目标,体现音乐课程价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模糊不清,说白了,是教学者对音乐教学的总目标把握欠缺,对音乐的课程价值缺乏认识。就像上面案例所展现的那样,如果他的目标是清楚的,那么,他一定会紧紧抓住编创与活动这个过程,对唱歌、伴奏、表演等项内容在分组前有所诱导和铺垫;在分组的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展现的过程中有个体、有集体,有小组、有整体,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地进行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现有的准备好的成果通过更多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这个以小组讨论为切入点的创编与活动的过程是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体现音乐课程价值的过程。

“教学目标”是我们天天念叨的,对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我们也不缺能倒背如流的音乐教师,可是,真要把这些目标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恐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听过无数各种形式、层次的音乐课。但我觉得,许多通常认为一般性的音乐课,不是没有亮点,真正缺乏的是教学者抓住亮点的机智及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技术和能力;许多音乐教师不是没有新的观念和想法,但他们缺乏教学目标统领下真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

应德梦浙江省诸暨市教研室

上一篇:“钢琴精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论听觉感知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