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27 07:44:36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5-02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把“形势与政策”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开设。那么,如何搞好这门课的教学,进而激发出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依据课程的基本性质,“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教育部1987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因此,目前尚未积累起成熟而科学的丰富经验;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层次都需要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社会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泛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学生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都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学生之间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不同的观念、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对象思想、观念、行为方面的多样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单纯采用合班甚至超大合班的课堂讲授和讲座形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结果违背我们的教育目的。

2.时展迅速,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滞后、缓慢。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代人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学习也概莫能外。一方面,网络给学习带来巨大便利,它提供的广阔学习平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轻松学习成为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远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不但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以及单调的灌输、呆板的说教也无法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在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使多种多样的低俗信息、谣言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言论迅速流传和蔓延。如果对学生上网不能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网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如何趋利避害,并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反应与对策明显滞后。

3.教学内容偏多、偏全,缺乏时效性和具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范围广、弹性大、选择性强,但课时与师资力量却有限。以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要讲好范围广、弹性大的内容,极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分析不深入,热点不及时。实践证明,这种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总体上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内容之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相应的针对性。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侧重于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环境、大学生活规划、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对新生进行校情介绍,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校规、校纪教育、主要奖惩制度介绍,使新生尽早树立大学和人生追求目标。对本科二、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通过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并贡献社会。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如:案例式教学,就学生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讨论,增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教学图片、播放时事影片,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时事点评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以竞答的方式一周要闻,并对新闻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动脑思考的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竞赛、研讨会式教学,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知识抢答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不是任务式,而是快乐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学业考评的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逆反心理。

4.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与其他教育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需要注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又应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尽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加大这一环节的分量;二是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以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学生实践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创新,采取多种对策,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开展立体全面的形势政策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各种人文、社科理论修养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鲁高工委[2006]19号

2 熊晓梅、赵兴宏.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8:3~16

3 张文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2007.6:173~175

形式与政策篇2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新兴媒体,网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将海量的网络资源整合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开展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网络探究式教学

1.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单一、固定性的教材可循,因其以上的诸多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科目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表现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1.2网络探究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及率。网络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量的网络资源;(2)即时的交互平台。探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最初形式。国外学者David S.Jakes等人在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一文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基于探究式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获取事实信息,然后建构出最后反映他们对最初问题所给出回答的知识体系。”(David S.Jakes)探究式教学还被认为是一系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限制,当前的探究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探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年来,网络探究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网络探究式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和不足,是教学实践中非常必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尝试。

2.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

在网络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了网络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自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起了《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之外广泛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平台还将学生与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了充分互动的网络空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2.1建立教学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教学网站,也可以是附属于某个教育教学类网站的网络互动空间和论坛,无论是采取任何一种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网站都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1充足的网络存储空间。网络存储空间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探究式教学网站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网络存储空间,才能够实现探究活动过程中多项交互,实现多媒体资源快捷上传、下载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2.1.2多媒体的网络交互平台。海量的网络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课件)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一一引入,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网络探究式教学网站必须具备多媒体交互平台,将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在教学网站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这一专题时,我将网络中丰富的视频资料整合到网站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究。

2.1.3一体化的注册、认证、群组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需要对该教学网站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网站注册、登录和认证系统。同时,为了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网站中还需要具有会员的分组和群组管理的功能。我在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加入了班级群组的功能,在群组中学生还可以自行创建相应的专题探究群组,并自行管理群组成员。

2.1.4便捷的网站监管后台。网站管理后台是对整个网站进行管理的总平台,在探究式教学网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便捷的网站管理后台,使得教师和网站管理者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对学生网络探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2.2形成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按照网络探究的深入程度和提出问题的形式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途径。

2.2.1抛砖引玉。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成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网络探究作业的形式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后上网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头脑风暴。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头脑风暴的形式产生。学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上网搜索相关专题中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内容,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课题,并将课题通过网络平台上报给任课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网络探究。

2.2.3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探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前两个过程的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思考,形成了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同一专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最终确定探究课题,并上报给课题相关的任课老师。

2.3过程简介

2.3.1确定课题。

在探究课题形成之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相应的负责老师,经过审核后,确定探究课题。按照探究课题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参与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成果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自主探究,学生在学期末针对探究课题在网络中发帖子,并提交网络探究学习小结。除此之外,探究小组还需要附上详细的小组分工表和总结汇报PPT。同时,探究课题跟帖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

2.3.2搜集资料。

在探究课题确定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资源获取课题相关资料,并组建探究课题资源库,以帖子附件的形式到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登录网站,下载探究课题资料,实现探究课题资源的共享。

2.3.3内化加工,形成观点。

在资料搜集和上传之后,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资料和网络论坛中其他会员对所探究课题的评价和课题资料的补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对探究课题资料进行内化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结和课题论文的形式递交探究成果。

2.3.4总结交流。

学生递交了探究成果,并不代表整个网络探究活动的结束,为了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需要对网络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并通过网络平台或“总结课”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点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网络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评选出最佳探究个人和最佳探究小组。并将网络探究论坛中好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类,做成展示平台,为接下来的网络探究活动提供借鉴。

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形式与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4注意事项

在《形势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中,网络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然而,网络资源犹如大海,学生在网络中畅游的同时,需要教师为之导航。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班级群组探究的形式搜集网络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探究互动空间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探究的积极性。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某一课题的论述观点,如若不加以引导,将与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通过网站后台加强对学生网络探究进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即时的审核、修正和评价,也正通过如此方式,使得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及时地纠正不良的观点,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现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3.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将课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强化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通过网络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同类思想政治科目和其他专业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建构自己对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热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实时更新。

3.4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形势与政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5通过教学渠道的网络平台实施开放性的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不同信息,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结语

通过网络探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虚拟现实的网络空间,调动起网络中一切的可用资源,引导学生构建自己对所关注课题的认识,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问题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互动和共同探究,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吸引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S.Jakes,Mark E.Pennington,Howard A.Knodle.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2007.3.18.

[2]胡成广.浅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4,(2):68-71.

[3]宁曼荣,李晓衡.讨论时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界,2006,(8):268-269.

[4]童瑛.论政治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VOL26,(2):195.

形式与政策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 港澳台生 教育模式

一、福建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概况

在大陆高等教育体系中,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当前大陆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而基于港澳台特殊的历史背景,港澳台生所接受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且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规定,港澳台生可以申请免修政治理论相关课程【2】,因此目前大陆高校港澳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尚不明确。

当前,大部分港澳台生对时事政治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风云变幻的国际时政,涵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国发展及国际关系和人文历史问题,也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内民生问题等等。总的说来,大部分港澳台生早很大程度上对国际和国内形势与政策有求知需求。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3】。因此在同根同源的港澳台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大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民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探索”课题组对福建省七所高校(包括: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在校港澳台生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回收率为97%。调查的港澳台生以青年为主(见图表一),23岁及以下港澳台生所占比例为86.6%,23岁至40岁港澳台生比例为9.62%。

图表一 被访者年龄结构

调查发现,81.82%的港澳台生对时事政治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国发展及国际关系和人文历史等等。但是,对于“自己所在学校是否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见图表二),仅有35.05%的学生选择“有”,25.09%的学生选择“没有”,52.9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调查发现,港澳台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接受意愿不一(见图表三),12.37%的学生表示“热情很高”,27.49%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完全不配合”, 62.89%的学生表示“根据所学内容而定”。

图表二 对本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知晓情况

图表三 形势与政策课接受意愿

调查发现,港澳台生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大陆学生都有明显差异。在港澳台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如果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那开局势必陷入被动局面。只有从港澳台生的实际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课程,对港澳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既传授时政理论知识,又培养其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在学生时政需求与教学实践中构架良好的桥梁。

三、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从国情教育入手针对港澳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国情教育是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问题,从而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行动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而借鉴高校港澳台生开展国情教育的经验,开展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教育点与面的关系问题

正如上述数据显示,高校港澳台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不甚了解,若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则要大力铺开教育面,选取精准的教育点。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点,就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教育点把握得越为精准,教育效果就越好。如在向学生讲授关于国家公共卫生情况时,教师可以把我国公共卫生的内容列为教育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公共卫生发展进程,通过大量实例向学生介绍我国所取得的进步。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关系问题

调查显示,77.83%的港澳台生认为现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过于形式化,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也能够获取相关知识。因此若希望形势与政策教育受到港澳台生的青睐,就必须不拘泥于成法,大胆改革教育形式。调查中98%的学生希望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而“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从不同角度帮助他们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同时,在授课方式的安排上,83.16%的学生倾向于“自由选课,感兴趣就参加”和“根据时政热点,安排授课方式”。

(三)“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说的“教”与“学”都是就教师团队而言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教学,教师始终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在开展对港澳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教师不仅要对国内外的时局有整体科学正确的把握,同时更要对港澳台生的具体特点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此,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水平,从而保证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质量。

四、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初探

高校港澳台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关心时政,思维活跃。由于港澳台生受成长环境、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注定对其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不能与大陆学生相同。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综合效应,则是本课题组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打造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课程

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形势与政策课最主要的特点是形势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做好港澳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紧密抓住这一特点,结合中国现有国情状况、港澳台生所处高等院校不同发展历程及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等等,开设《中国国情概论》、《某某高等院校校史》、《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与展望》等特色课程,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如针对台湾学生开设《面面观》等,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邀请校内外著名教授学者面向广大港澳台生,利用专题讲授、观看影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帮助他们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校情,为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打好基础。

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从高校港澳台生的实际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必修、指定选修、任意选修等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二)构建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学校已有的各类实践基地,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锤炼学生,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锻炼自己、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港澳台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的社会实践方式灵活结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引导高校港澳台生深入社会开展相关调研,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现状,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生阅历。

(三)依托校园文化,开辟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

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可依托高校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的开设原则,结合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艺术节、运动会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使港澳台生通过了解微观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感受理解宏观的形势和政策,从而实现在大陆学习的全面收获和健康成长。

(四)打造专业型教学队伍,为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只有切实加强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教学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通过培训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眼界、丰富教学内容、夯实专业素养,为打造一支专业性的高校港澳台生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培训方法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传承性培训:通过学校两课教授“传帮带”,有效提升授课老师的教学技能。(2)典型案例培训:通过讲解高校港澳台生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学习理论,丰富实践经验,体验真实情境,增强届时高校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3)专题研讨式培训:由受训教师与该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培养受训教师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面对在实际教学中来自港澳台生的提问。

在港澳台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值得尝试的工作。如何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有序地构建港澳台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综合效应,需要认真的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011(10)

形式与政策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学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4-01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网络、电视、报纸、形势与政策课,而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主要受媒体宣传、网络观点、同学交流、老师意见和领导人讲话等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更无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因此,陈旧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达到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验式教学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形势与政策》课程体验式教学应重视的方面。

一 讨论:增进互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理论讲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何况是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重视讨论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时事点评、开研讨会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既能体现专题内容,又富有争议性或对抗性的话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开辩论赛或者沙龙活动,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二 开放:开阔眼界

如今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资讯的平台非常多,国内外形势也呈现多元化,很多学生甚至比任课老师还要懂国内外形势,他们关心的问题可能更值得关注。而如果我们仅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限定于给定的主题,显然是较局限的教学思想,也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趣。因此,我们要顺应多媒体时展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开放教学主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是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教师要努力让课程实现开放化,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形势主题,确保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 实践:获得体验

胡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加上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因此,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来获得体验。具体操作如下:一是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二是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以寒暑假为契机,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开展相应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形势,返校后以“形势与政策话实践”的形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 分享:收获启发

《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游戏或活动,如果停留于个人的体验,是无法让人有所成长的,唯有经过同学之间的分享、相互借鉴,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在成长。但是,如果分享也流于形式,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授课主题提前分组,每个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分享。同时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他们的认识也多元化,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偏激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在学生的分享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其他同学也能从大家的分享中学会思考,收获启发。

学生通过分享获得启发后,即加大深度与层次的内化过程,教师此时应通过有效的总结策略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与观点得到进一步升华,理解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该环节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总结强化,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自主成长。

总之,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创设好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开放、实践,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通过分享、总结和评价,最后收获启发和提升思想。

参考文献

[1]胡剑.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初探[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41

[2]胡剑.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35~137

形式与政策篇5

[关键词] 流动性 形成方式 调控 有效性

一、流动性的界定

本文将对流动性的界定扩展到虚拟经济领域,将经济社会中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这种界定方法突破了实体经济领域,将衍生、证券、证券化以及乘数等虚拟经济领域的流动性都考虑了进去。将流动性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相关领域,充分考语到了虚拟经济运行对实体经济和流动性的影响。其流动性的度量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就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状况而言,流动性的界定应该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稳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虚拟经济创造出来的流动性数十倍于实体经济。所以,将流动性的界定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将更好的解释我国目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二、我国过剩流动性的形成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创新与发展,流动性的形成方式出现了多渠道、隐蔽性、虚拟化的趋势。而我国经济的高位运行所造成的多投资或投机机会给流动性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结合我国实际介绍我国流动性形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1.流动性的境外输入。具体来说,游资的进入存在以下两种方式:

(1)正式渠道输入。通过正式渠道即通过海关或外汇管理局备案的方式直接进入境内,主要有贸易,如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签订虚假贸易合同、预收或延迟账款、转移定价、循环进出口;投资,如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外商投资企业的虚假出资;单方转移,如金融机构虚假拆借、企业和个人的虚假单方支付等方式。由于正式渠道存在备案,所以通过正式渠道进入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外汇储备与顺差额以及FDI的差额来近似估计得出,2002年~2008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净增额-顺差额-FDI合计为3747.77亿美元,这一项反映的是其他资本流入的合计,对央行形成了巨大对冲压力,成为潜在的流动性。

(2)非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主要指地下钱庄。上面介绍的正式渠道的方式同样也流行于地下钱庄,并且是地下钱庄热钱流动的主要方式。另外,通过出入境私自携带的方式也日益盛行。

2.国内流动性的形成。当前,被关注的流动性形成方式主要集中在境外输入方面,对我国境内产生的流动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基于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贷款量。其二定期存款的活期化。

三、流动性调控政策的困境

流动性形成向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以及灵活性方向发展给我国流动性调控政策带来巨大的挑战,使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就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现状以及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而言,调控已经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1.入境流动性调控的困境。由于大量的外汇被迫对冲到市场,从而形成了流动性的过剩,造成了资产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等严重问题。过地下钱庄流入的热钱在地下钱庄这一环节就已经兑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直接进入市场,不用通过商业银行的兑换,货币监控与统计在这里失效。

2.境内流动性调控的困境。从2007年至2008年3月25号中央银行11次出手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至15%的历史最高点;六次加息,使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至4.14%的高位,使得中美率差出现倒挂现象(目前美国联邦基金率为2.25%),大大压缩了央行利率手段的空间。种种迹象表明央行的货币调控手段似乎已经捉襟见肘。在货币政策出现困境的同时,常规的财政政策成效也被压缩。2007年底对贷款的强制限额似乎仅仅打压了股市,只是让流动性的流向或投机的领域发生了转向。作为财政支出政策的债券发行也无法发挥最大的效果,因为债券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并且财政政策的调节被视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而使得决策者不得不采取谨慎的态度。

四、流动性调控政策困境的解释

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困境,究竟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国情与国民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上面说过,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的良性以及经济发展的持续良性运行,不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腰包都快速的膨胀了起来,他们的收入并不是完全消费了(内需不足),而是存在银行和自己的钱罐子里。由于近期投资机会的增多,特别是2007年的股市飘红,大量的潜在流动性成为现实。这些巨大的流动性是财政货币政策无法控制或无力控制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发生了变化,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不仅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空前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的出现改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增加了传导主体,使传导过程更加复杂。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并不能及时控制过剩的流动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流动性,因为虚拟经济本身也在创造流动性,并且其所创造的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实体经济所创造的流动性。

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民情下,流动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常渠道,也有巨大的来自于没压抑的潜在流动性的释放。非正常渠道的流动性才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居高不下,各种政策调控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必将空前绝后,对流动性的界定应该拓宽眼界,在充分注意到实体经济流动性创造的同时,更要注意虚拟经济创造的巨大流动性。

对流动性的控制不是说采取某种单一的策略或手段就能解决的,必须打组合拳,使各相关部门协调行动。同时要兼顾其他政策实施的情况,特殊情况下应该考虑一些特殊的调控措施,某些局部的针对性的措施调控的效果可能更为明显。从根本来说,对流动性的控制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保持经济的健康、良性、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形式与政策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师生互动;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103-02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各高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依旧采取教师主讲、期末考查的方式,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形势教育成了“形式”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证明,只有进行教学互动,增强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一边是教师尽心尽力的讲授,另一边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互动不多,课堂效果整体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备课压力大

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传播载体。由于这一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等特殊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但没有统一的教学用书,各高校在教学中随意性较大。课程教学体系的缺乏,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加大,教学难度增加,难以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听课兴趣不浓

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变化速度快,课程的时政性、时效性和动态性都很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以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为主要依据,及时对教学计划和讲授内容做出调整。不同层次教学的对象其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讲授,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课堂讲授效果也就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仅以讲座、报告会或者播放一些教育影片等形式进行,并没有开展课堂教学。即使有的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也只是理论灌输式的传统课堂讲授,没有师生互动的参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缺少社会调查及实践,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尊重大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得以增强。

(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将研究引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师生互动使得教学方式由教师直接控制信息向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方向转变,教學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制约。在教与学上,师生双方的比重不断变化着,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逐渐加大。教的概念也与以往不同,即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向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转化,由教“书”转变为教“学”。

(二)能够促进“教学相长”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首先要对讲授内容总体把握,在课前对专题进行研究和准备,明确自己研究、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点、重点,这样的讲授和互动更有针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双向交流知识信息,可以使教师在研究和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使科研得到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客观评价,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有机结合,课堂上的互动使“教学相长”得到真正实现。研讨过程使学生认识问题更加深刻,而且自身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观点的“交锋”中促进了思考,将专题研究引向深入。而面对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和不断提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会认真准备、钻研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这也就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积极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得到实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师生互动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对大学生意识观、形势观、世界观的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正是契合了这种需求。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研究型教学氛围,推进自主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随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教师随机提出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认识,澄清疑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个理论或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课程的相关知识把学生讨论得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进师生沟通方式,增强课堂外的教学互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课外互动也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并不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唯一阵地,在自媒体时代,依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完全延伸到课堂外,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增强教学互动。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课堂也可以与网络上的虚拟课堂相结合,网络的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把教学信息资源及时整合,把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与热点问题及时聚焦,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与学生分享。

(三)依托社会实践,开展体验式教学

师生互动教学,必须依托于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各高校可以从地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通过体验式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面,也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此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即改变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性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思考权与发言权都还给了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知道“如何教”,学生知道“如何学”,能够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效果得到质的提升与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许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复合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3,(1). 

[3]黄秋生,刘俊.数字化互动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2). 

[4]黄秋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探讨[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5]贺伟华.网络交互式平台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建设及应用——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信息系统工程,2011,(8). 

形式与政策篇7

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理论上讲,红色理论社团的独特性使其具备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功能。在现实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了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的“形势与政策”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也存在载体社会支持度不够大,教育受众面不广以及考核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融入并服务当地社会,拓展教育成果辐射面以及健全有关考核评价制度,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并为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红色理论社团;时评社;教育模式

DOI:10.15938/ki.iper.2016.06.0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73-04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看,对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采取课堂专题教学形式,或邀请专家作报告,教育效果与师生的期待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改革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社团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1]高校学生社团有多种类型,其中红色理论社团是指,“接受高校党委或团委直接领导,以继承和弘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宗旨;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塑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的;以学习、研究、传播和实践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活动内容;具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功能作用的一系列学术研究、理论学习、志愿服务、宣传宣讲、公共信息传播及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2]“形势与政策”教育承担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相应政策的任务。社团主要任务是开展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采取‘理论灌输’的形式,还必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些活动既包括各种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榜样活动等,也包括针对个体所进行的谈话、帮教、咨询等活动。教育者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对受教育者或个体施加教育影响的。”[3]基于社团的任务和红色理论社团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讲,红色理论社团具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功能,以其为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条可行路子。

一、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具体实践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处于不断改革中。其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了以红色理论社团――“时评社”为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深入分析这一模式的实践情况,探讨完善这种新模式的对策,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以及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实际,于2009年下学期单独设置归学校直接领导的二级教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简称思政部),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起初由思政部副主任兼任教研室主任,2013年5月归口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该课程开设六年多来,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校领导都承担教学任务,分管校领导出席教学研讨会并参加考察活动;二是建立一支思政部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辅导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三是教学、科研以及对外考察交流经费得到充分保障。这些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出勤率低。这主要是由该课程跟学生就业没有直接关联的性质决定的,多数学生只为拿到学分。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基本上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实施教学。三是教学形式单调,基本上采取专题讲授形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课程必须采取新的教育模式。

2.初步实践和基本经验

2013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由校团委和思政部牵头,并由思政部专职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组建“时评社”。“时评社”是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参加而成的学生组织,是浙江省高职院校首创的以时事评论为主题的红色理论社团。该社团成立三年多来,规模不断扩大,现有骨干成员10人,社员90余人,覆盖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学校以“时评社”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

一是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社团内部并向全校师生开放,举办“时事沙龙”活动。“叙利亚内战问题”、“朝鲜核问题”、“伊斯兰国问题”……社员们思考时事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享学习心得体会。

二是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社团骨干成员每天在校@网“诚书记信箱”平台、QQ群、微博、微信时政要闻帖数不少于5条。师生每天一打开这些媒体就会浏览到附有图片的新闻。感兴趣的师生还可以在平台上对新闻发表看法。借此,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时政大事,学校有关部门也能更好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

三是组织收看重大时政新闻,并召开座谈会。“党代会”和“两会”召开期间,社团组织社员并邀请指导老师集中收看相关报道。收看后,全体社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如,社员集中收看了2012年党的十新闻报道;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社团召开了“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编写了论文集。

四是组织编写《半月时政要闻》。社团骨干成员每天搜集国内外时政要闻,每半月汇总到社长,经指导老师对新闻筛选后(以新闻是否重大为筛选标准),发给各社员评论,再交给指导老师进行专业点评,最后上交到校团委,经由各学院团委下发到各班阅读学习。每期《半月时政要闻》都会上传到校团委网“青春思维”栏目。

五是在搭建平台、知行合一中对社员开展实践教育。“时评社”注重实践的育人功能,为社员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以开阔他们视野,磨练意志品质,增加社会阅历,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如,“时评社”组织社员赴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观考察。针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不足问题,“时评社”组织社员进社区入农村广泛宣传诚信文化的作用和现实典型诚信感人事迹,使社员和广大居民农民感受诚信的魅力,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促成人人崇尚诚信和践行诚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是在直面问题、调查研究中拓展社员的能力素质。2014年暑假,社团组织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情况的专题调研,发放回收调查问卷500多份,供调研单位参考,在调研中,社员也接受了一次教育的过程。2015年暑假,社团开展了社会热点问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10多份。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加深了社员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取得的成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采取的上述创新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体社员及时了解到国内外时政要闻,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达到了“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对策”的教育目的。二是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改变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富有特色的实践教育,培养了学生对时政的兴趣,师生互动性强。三是通过宣传,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不断增加,社团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学生由“被学”向“要学、想学”转变。四是社团所创造的成果超越了社员的界限,通过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和下发到各班级,实现了“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为加大对“时评社”的支持力度,从2015年起,学校每年提供给该社团每社员50元的经费支持(现90位社员,共4500元),并提供专门的教学和活动场地,社团的发展有了经费和硬件设施保障。

二、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新模式的弊端

通过上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红色理论社团――“时评社”这一现实典型案例的事实呈现,可以得知,运用“红色理论社团”这一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地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实践运作过程中,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载体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的发展理所当然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虽然红色理论社团开展的活动有时会得到社区等社会力量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帮助,但主要还是依靠高校团委的支持,很难与社会民间力量开展合作。这就造成了这类社团难以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的社会动力不足。相比而言,其他类型的社团容易与社会力量衔接。像志愿服务型社团可以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服务,奉献爱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社为例,“该社团针对同学们身边的法律问题,在法律援助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1月求职招聘高峰期、12・4法律宣传日,进行相应的法律宣传、现场咨询以及举办相关法律内容的讲座”[4]。而文化娱乐型社团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歌唱团、舞蹈队等形式进社区入农村;还可以与企业共同举办活动,既帮企业做宣传,又解决自身发展资金问题。

2.教育受众面难以实现全覆盖

高校红色理论社团为体现其性质,顾名思义多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作为社团的名称,其成员绝大多数是班级干部、团委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这类社团的成员组成决定了以其为载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它只是面对一部分学生,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模式。相对而言,高校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的不是很多,参加红色理论社团的大学生更少。因此,尽管这类社团开展的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即使活动的教育效果很好但受益面不可能很广。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时评社”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现有的社员人数就是个例证。文化娱乐型社团是高校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其开展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效果也立竿见影,这是红色理论社团不可比拟的。

3.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团负责人和会员的积极性,同时完善约束不良行为的惩罚和淘汰制度,是社团得以良性发展并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τ谖奘由缤殴嬲轮贫龋无故多次缺席活动,破坏社团声誉等的会员就应作出相应的处罚。赏罚分明,奖惩有度,理论社团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5];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社团中的优秀分子就不能获得应有的鼓励,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基于红色理论社团的思想政治性,当前高校有关部门对会员的考核标准基本上是加入社团就能优先推荐入党,这是学生入社的最主要动力,也是高校理论社团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因此,建立健全公正合理、行之有效的对会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更好地发展社团和发挥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完善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新模式的对策

鉴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按照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具体措施完善这种新模式进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最大化显得尤为必要。

1.打造社团特色,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立足政治理论学习目标,按照自身发展有效进行品牌定位,从而借助对理论学习的品牌化特色经营来获取校内外资金支持,这也是提升学校重视度增加学生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之一。”[6]“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所应努力的方向。”[7]因此,构建好这种教育新模式,高校首先要抓好载体建设,使得红色理论社团成为高校内部和当地家喻户晓的特色品牌,如邓小平理论读书会、时评社、诚信协会等。高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创造条件支持社团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高校社团要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想法设法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各阶层民众打成一片,广泛宣传并让民众了解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要抓住重要时间点,如“党代会”和“两会”召开时机,与当地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说明会等活动。这样社团才会获得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认可,会员也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时评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如2013年4月17日,全体会员深入当地社区宣传禽流感防范知识;2014年3月,会员作为志愿者在湖州图书馆参加“乐活湖州,全民阅读年”活动;2015年8月,会员向当地广大农民免费发放有关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面的材料。

2.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教育成果覆盖面

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如团委和辅导员要广泛动员大学生特别是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加入红色理论社团,争取各个专业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入社,不断壮大社团规模;社团开展活动时,要向全校学生敞开大门,让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的潜在会员有机会参加并受益,以培养学生对该类社团的兴趣,这样基于红色理论社团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辐射面就会扩大。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客体主体化的功能。可以仿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时评社”的做法,将社团的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和下发到全校各班实现“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要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横向联系,壮大活动声势,共同提高理论素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时评社”经常与“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和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一起开展活动,如2013年5月16日,校党委书记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班上与学员们畅谈“中国梦的内涵”和“青年该如何实现中国梦”,“时评社”和“邓读会”会员参加了旁听;2015年12月,“时评社”与“邓小平理论读书会”两个社团共150多位学生共赴安徽的小岗村参观。

3.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激发会员活力动力

高校红色理论社团要更好发挥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健全对会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一是要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上奖励优秀理论社团指导老师,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学校认可,在职称评审政策向这些老师倾斜。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优秀会员评选制度,以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并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入社光荣的舆论氛围。把社团中积极向上的会员选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对象,优先入党;已经是党员的会员,推荐其成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学金。可以探索实行会员学分制,即表现优秀的会员可以自然获得“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广泛发动、自主参选、民主推选、组织把关、严格遴选等程序,每学期选拔2名“时评社”会员,作为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师团成员,为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弥补了学校该课程教学教师不足的缺陷。2013年思政部与校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对“时评社”会员进行了现场答辩,保证了选拔出的讲师团成员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具有坚实的群基础,奠定了讲师团的质量基础,2014年和2015年学校延续了这种做法。

参考文献

[1]董轶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7.

[2]罗楠怡.高校红色理论社团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244.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0-111.

[4]董轶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11.

[5]王圆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有效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38.

[6]范晓莲等.浅析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运作逻辑[J].时代教育,2014(2):101.

形式与政策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反思;对策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8-02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状况良莠不齐,归根究底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也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多数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考核重视不够,对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方式,有些任课教师授课理论太多,内容枯燥,选题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较差。

2.教学模式单一

截至目前,很多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3]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教师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仅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略。

3.教学手段落后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体现在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图片、影像、多媒体视频等材料。一些教师为应付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仅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及学生综合讨论环节,使得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缺乏生机、索然无味。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多样化,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实行大班课堂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则100至200人,多则在200人以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教师也难以有效地监管课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4]目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专职教师数量匮乏,结构简单化。这种师资结构形式不利于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完成繁复的本职管理工作后才能兼顾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形势与政策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具备优良的师德,要不断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准备工作,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

5.教学研究匮乏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形势与政策课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分析重大问题,形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提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由于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担任的,由于自身繁重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且目前尚未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考核方式,仅有“专家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分数”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匮乏。任课教师仅限于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不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在这种境况下,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非常缓慢,难以找到促使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师资培训、图书购买、软硬件配置等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对策研究

1.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当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明确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执行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学考核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必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式与政策教育虽然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但其教学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因此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结合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制订并实施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要全面贯彻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培训,也可实施教师轮训的方法,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教学途径的拓展。目前处在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除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不定期进行播放,结合现场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6]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与所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由任课教师制订研讨内容与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当从国内外实事出发解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保持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大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适当增加知名专家学术报告及高水平学术论坛活动的比重,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等。

5.增强课程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单纯以论文撰写的形式给定分数,应把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7]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的兴趣,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2]李咏宾,谭刚.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3]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刘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5]陈华栋.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6]胡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上一篇:土地流转合同范本范文 下一篇:政协提案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