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完善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29 02:35: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完善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是科学性、系统性的工作。从普查前的宣传动员、上机施测、预约访谈、数据分析以及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持续有效的关注到相关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等,都需要切实有效的工作连接与政策支持。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系统更加完善,使该项工作更加制度化和科学化,以便能够为学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科真正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本研究想要达成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普查测评系统

从1996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开始,距今已有13年时间。通过普查测评工作的开展,不仅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且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为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以及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使用两种心理量表,分别是“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和“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

在多年工作中,笔者对我校大学生心理普查测评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以下思考。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开展的现状

1.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的时间与方式。每年新生军训正式上课两周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2007年,实现了在线心理健康普查,极大地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2.对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预约访谈。对普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其中筛选后认为需要被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预约访谈。

3.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开始有了针对性并且更具科学性。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内容上,得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追踪研究与辅导。

4.对紧急情况进行科学的危机干预。对于在普查中发现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会同学生家长、相关学院及时对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工作。

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机构设置带来的相关问题。多年来,我校心理咨询工作一直挂靠在人文学院。从2007年,学生处设置了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承担了一部分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普查工作,但是由于人员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及时,很难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力量。因此,整合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机构设置等原因,在动员学院、学生以及咨询员对普查数据的理解、访谈、学院和学生本人对于普查工作的认识上等,都存在认识不够,以及不能及时和深入地针对学生进行工作的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尚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包括:上机施测、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预约访谈、追踪辅导等环节,上机施测只是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重点人员的访谈以及访谈后的追踪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施测、反馈和访谈以及追踪辅导工作上都存在不完善之处,急需调整。

以上机施测为例,目前还难以做到没有漏查。而漏查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在重点人员的访谈、访谈后的追踪这两个工作环节上也存在漏洞。目前,还很难做到对所有重要人员进行访谈,笔者认为可能是:第一、这部分学生因防御而阻抗,因此逃避与心理咨询机构的接触。第二、访谈时间安排不当。访谈后的追踪心理辅导还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预约、记录以及转诊的方法。

(2)筛查结果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我校在统计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为“一类学生”提供15分钟的访谈服务。这一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还不能保证“一类学生”都能面谈。其次,被筛查出来的学生目前缺乏进一步的心理辅导。

三、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完善的设想

学生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的完善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更新,更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站在发展的、全局的,以及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该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

1.增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与各院系、各部门甚至各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在测试、访谈、心理辅导阶段,都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2.提高教职员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的重视。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教师对新生心理普查、心理访谈能够重视,对与此相关的工作给予支持。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心理普查和访谈不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并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其他一切都重要,在此情况下,很难对心理普查和访谈工作予以重视和支持。

3.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意义的宣传。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旨在了解新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有潜在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是一次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应加大力宣传力度。目前一些院系对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但只是少数。除讲座,还可以在开学之初进行其他类型的宣传活动,比如学生社团的活动,以新生班级为单位的拓展活动等。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普查,学生会减少一些心理顾虑,从而积极参与。

4.写好普查指导语,消除防御心理,给学生安全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对消除学生对心理普查的误解,让学生了解心理普查对自己真正有益有一定的帮助。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的指导语,对提高测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具有直接影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上机施测开始,就应由专门的心理咨询的老师组织,并施以恰当的指导语。不当的指导语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戒备心理,或是学生不够严肃认真。新生心理普查的指导语应该如何写,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筛查落实工作形成制度化。新生心理普查、筛查访谈是心理咨询中心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该项工作必须制度化。

筛查落实工作要有流程,从宣传开始到上机施测、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预约访谈再到二次排查,追踪访谈、个案督导等环节要形成制度。每项工作需要专人负责,特别是预约访谈、二次排查、追踪访谈、个案督导这几项目前较弱的环节,一定要制度化地落实。

访谈落实制度化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确定初始访谈筛查出来的学生多长时间内进行第二次访谈,专人预约,访谈的纪录,转诊制度,专门针对筛查个案的督导等,这些工作急需制度化地去落实。

6.建设大学生心理问题医疗保障的绿色通道。对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药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这需要在学校建立畅通的学生心理问题医疗机制,心理咨询中心与学校的医疗机构应建立转诊制度,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转诊就医。

7.尽快理顺心理咨询工作的隶属关系。隶属关系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有相应的经费、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核定工作量等问题都可以相应地解决。

8.开设心理学科普课程。我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健康人格心理学》、《人际沟通分析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知识,不仅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了解如何在大学生活期间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9.开设新生家长课堂,加强“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的力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2008年9月,部分学院开展了家长课堂的工作,主要是和家长讨论如何有效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受到新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这些年,心理咨询中心每年都在“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投入很大的精力,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

总之,心理普查测评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是在整个高等教育思路与模式转型过程中分量很重的基础性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一定会使学生个人及家庭、学校、社会都成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熊 燕 彭 萍 胡一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2006年第14卷第6期。

[2]樊富珉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尹 芳: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谈21世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期

[4]范国华 李 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2003年第4期

上一篇:浅谈上市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情绪困扰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