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统一问题及翻译策略

时间:2022-09-29 02:18:34

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统一问题及翻译策略

【摘要】由于方言的地域性与历史的时代性及使用的随意性,中国的古建筑术语长期以来缺乏统一,加之自身的复杂性,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国际传播。术语的统一问题可以通过借鉴惯用称谓,配图加注释来解决。翻译则应以音译与意译的配合使用为主要译法,并借鉴当代建筑术语的最新用名。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术语 统一命名 翻译 插图 口径一致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同样创造灿烂的建筑文化。如今更是有大批遗留下来的建筑被世人所瞩目,也吸引着大批海内外学者和游客进行学术交流和光观旅游。

术语是凝结一个学科系统知识的关键词[1]。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特征并揭示其一般发展规律的学科[2]。古建筑术语不仅仅有专业性特点,还跟某一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统一的术语对于加强对外翻译水平和对外的交流的有效度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实际生活中,术语研究面临术语不统一和对外翻译杂乱化的现象。对于此类现象的存在,笔者针对如何进行古建筑术语库建设及其翻译提出几点建议。

一、古建筑术语现状

目前我国古建筑术语英译存在混乱的问题可以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除去目前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外,还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3],每个大类又会分支出无数小类。以笔者所在地的福建闽方言区为例,在地处闽西的龙岩丘陵地区,形成了特有的“村话”①。甚至出现同一地区不同村民要通过普通话翻译交流的现象。如果将这种语言文化隔阂扩大到全中国,我们会发现同一物品的称谓可谓林林总总。一个简单建筑构件如下(图一)所示,就有“美人靠”“飞来椅”和“吴王靠”等不同的称谓。

其次,由于历史发展缘由,某些建筑构件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录也不同,如建筑术语斗拱一词在《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上分别有“补间作铺”,“拱”和“”等叫法[2];建筑物屋面的矮墙在不同的历史书籍,甚至在不同的词典上则又有“女儿墙”,“女墙”和“睥睨”之说[3]。

再次,由于这些术语名词长期缺乏统一,传播和使用的不当,面临混乱的境地。提到“美人靠”或者“女儿墙”则还有“飞来椅”和“女墙”让术语无法统一。这样,用不同称谓可能并随着出版物流通而越来越难以得到统一。

二、术语英译存在的困难

以上对古建筑术语现状的概述可以归结为中文术语不统一。这必然导致古建筑术语英译的杂乱无章。而就古建筑术语名词本身的特点更是让翻译工作难上加难。

首先,古建筑术语中相当一部分名词命名相当花俏或者存在很强的文化负载,以致于单看术语无法了解具体所指是什么。比如“悬鱼”、“惹草”, “悬钟”,“雀替”,“马头墙”等。这些词语在命名的时候多采用了隐喻,即通过与A名词所指在某方面具有相同属性的另一物品B来指代A[4]。如“悬鱼惹草”实际上只是一个精雕刻的建筑构件,上面雕刻有鱼和仙草(如图二、三所示)。

该构件名称上有鱼和草,而“悬鱼惹草”本身亦具有鱼和草的外观属性。这样的隐喻称谓命名,单单从字面看相当容易具有迷惑性,且直译为“hanging fish and agrimonies ”对于没有见过此类构件的不懂汉语人士来说就更具有迷惑性了。

问题不单单存在于某个名词或某组名词,翻开古建筑书籍,我们会发现这种词汇不在少数。其数量之大,如果在译文中反复出现此类词汇误译则必然导致译文文本可读性差。

其次,目前国内对建筑术语专门的英译书籍、著作甚少。最早关于古建筑术语的英文专专著是1984年出版的由已故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创作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之后就是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了《江南水乡》、《江南民居》和《江南木构》系列译丛,除此之外,虽然有部分书籍谈到关于中国古建筑,还是摆脱不了术语各异的问题。

三、解决策略

首先是关于术语不统一问题。《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由河南科技大学李保印和周秀梅共同编写的《中国花卉名称混乱的原因及对策》。文章中针对的花卉名称不统一的现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古建筑术语同样存在命名混乱现象,在解决中文术语统一的问题上可以借鉴河南科技大学两位专家所提出的建议中的几点,即加强整理,采用文字加图片的方法,加强审校和资金投入[7]。用文字加图片法可以让文字所指一目了然,这样多个名词多指称的建筑构件就有了同一种参考,可以减少在英译上出现译文术语不统一带来的问题。

鉴于术语的多样化问题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直接选定特定的词汇作为术语,初期阶段的术语统一工作应该在保留其他说法的基础上选定术语词汇。术语的选定还应当优先考虑最常用和目前学术上的惯用称谓。对于其他说法应当在备注或图片注解上标明,如在术语“美人靠”解释和图片说明的最后加注,“又名‘飞来椅’,‘吴王靠’”。采用这样的加注方法一方面可以在选定术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术语进行保留,今后在面对多种术语的情况,科研学习就有了参照;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排斥其他术语的情况下,达到古建筑术语的健康发展。总之,对于多称谓的术语名词的整理工作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以满足不同术语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需求。

其次是关于古建筑术语本身的命名所造成的翻译困难问题。就这一问题,我们不不妨来看看邻国日本是如何解决的。在日文翻译的“引进”和“走出去”中,很大程度上都仰仗音译,如盆栽(ぼんさい) 、芸者(げいしゃ) 、和ラメン这三个词译为汉语分别为:盆栽,艺妓和拉面,三个词的英译均采用音译法,为“bonsai”, “geisha”和“ramen”。不难发现三个词中有两个词来源于中国的汉语,他们是根据汉字“盆栽”和“拉面”的读音“引进”到日语中来,而在推广出去的时候仍然采用了这种音译的方法让这两个词及其所负载的文化“走出去”。在“引进”的时候,由于英语中亦不存在对应语,再次采用了音译。两个词因为音译而存在日本文化中,又因为音译而有了一致的口径最终得以传播。这两个外译的词语,甚至在英语词典中扎根立足,成为合法的英文单词。此类例子在日语中为数还不少。而相比之下,对于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比如“拉面”,因为说法各异和翻译的不规范而造成对外宣传的口径不一致,而被他人“掠去”。现在英文字典对拉面一词的解释中往往加上“日本料理”的字样,鲜有词典注明该词源于汉语。由此可见音译对保护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力量。

但是音译并不能成为译者不负责任的借口,因为翻译工作就是要让不懂另一语言的人在无需学习该语言的情况下看懂译文[8]。一部分术语需要借助音译来保留文字中的文化内涵。但是通篇的音译等于“无译”。因此译者在术语的音译上亦要握好度。对文化负载的词汇采用音译为主,意译为辅和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另外对于英译词,译者们应当多留意近期公布的标准化翻译的结果,并在日常翻译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以求达到对外翻译的口径一致。再则就是对这些经过英译后的术语名词的审定和收编造册,建立统一的术语翻译语料库。以力求达到外文名称上的口径一致。

最后是关于译者本身的问题。就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徐嵩龄研究员在《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二期发表了“如何提高我国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一文,其中明确提出了译者在翻译工作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注意查看已有的字典,提高翻译的准确性[9]。徐先生在文中就译者的工作提出了这些相当中肯的建议是我们新一代术语翻译工作人员很好的工作指南。

除此之外,就古建筑术语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学术争鸣在完备古建筑术语建设工作过程中一个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古建筑术语中经过学术争鸣必定会越辩越明。这样,解决统一术语和对外翻译问题也就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古建筑术语的发展应该在规范统一中文术语的基础上,对文化承载词采用音译为主,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翻译方针,做到在术语对内统一上的“求同存异”和对外翻译上的“口径一致”,以促进古建筑术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述谱. 词典・词汇・术语[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394.

[2] 黄忠廉. 术语教育的语言学基础. 中国科技术语[J]. 2010(2): 23.

[3] 王振亚. 语言与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00:345.

[4] 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 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 2007: 23-77.

[5] 陈香美,岳峰. 建筑术语“女儿墙”的英译[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 (1): 42-44.

[6]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Paper- back 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5.

[7] EB/OL. baike.省略/view/417722.htm.

[8] EB/OL. www.ntua.edu.tw/~d33/cloud/c02-1.htm.

[9] 李保印,周秀梅. 中国花卉名称混乱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科 技术语[J]. 2009(2):29-30.

[10]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翻译. 中国翻译[J]. 2001(1):23.

[11] 许嵩龄. 如何提高我国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中国科技术语 [J]. 2010(2):39-40.

上一篇:浅谈撬装加油装置的应用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