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森林资源型地区可持续经营的思索

时间:2022-09-29 01:53:45

对森林资源型地区可持续经营的思索

摘 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增强林地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部国有林区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是森林资源型地区。鉴于此,从森林资源质量、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等方面对该林区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林区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资源型;可持续经营;大兴安岭林区

中图分类号:F32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04-02

一、可持续经营的含义

在林业范围内,可持续经营包括两层含义:可持续性与森林经营。可持续性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森林经营是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增强林地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森林资源型地区,资源环境是该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随着可采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即将启动,如何更好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营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高寒林区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大兴安岭林区资源现状分析

以2011年为基数数据,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676.0万公顷、林地面积799.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5.27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0.95%。

(一)森林资源质量分析评价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从开发建设至今经历了4个森林经理期,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下,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林分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1)森林资源数量减少;(2)可采资源数量巨减;(3)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增加;(4)森林质量严重下降。

(二)森林健康评价

该地区健康的森林面积占69%,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森林面积占31%。

(三)生物多样性评价

该林区植被类型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其中,自然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等5个植被型组;栽培植被包括草本类型、木本类型等2个植被型组。植被类型以自然植被为主。

(四)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

1.木质产品

目前,该林区林地生产力和开发初期相比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近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的大量减少,公顷蓄积和单株材积的下降,所以,在近两个经理期内,该林区木质产品产出能力下降。

2.非木质产品

(1)生态产品

依据该林区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和枯枝落叶厚度的综合评价,其生态功能平均指数为0.59,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总体为中等偏上。

(2)林下资源

该林区野生经济植物蕴藏量大,野生经济植物分布广泛,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野生动物资源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森林昆虫类多种种类。

(五)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1.后备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现有森林蓄积的60%以上均为中幼龄林,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和保护,可以使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森林资源数量呈恢复性的上升趋势,最终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林地生产力潜力巨大

从经营管理方面看,现有林分平均年蓄积生长量只有1.63—2.00立方米/公顷。按照我省水、热、土壤条件修正的光合潜力公式计算,集约经营森林生产力理论值应达到年6.857.23立方米/公顷,现实生长量只相当于潜在生产力的1/4—1/3。因此,林地都具有很大的生长潜力。

3.非林木资源丰富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除林木资源外,还有许多菌类资源、大量的浆果类资源、各种山野菜及野山花资源,并有该区特有的成规模的偃松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只要对其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就可实现永续利用。

(六)总体评价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由于长期集中过量采伐而破坏了森林内在的系统结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森林生产力全面持续下降;二是林分的龄组结构失调,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产出能力都无法和健康的森林相比;三是林分密度结构失调;四是林分平均每公顷年生长量过低。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指标虽然有较大幅度的调减,但近熟林和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比仍呈明显下降趋势,现行采伐指标仍超过资源承载力,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继续失调。如果再不正视这个危机,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森林资源有可能彻底丧失恢复的前景。

根据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现状和水热条件,要把龄组结构调整到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的状态,总体上需要1~2个龄级,即20~40年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森林资源正处于调整恢复阶段。

三、实现林区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一)继续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政策和依据,大兴安岭林区要继续实行分类经营。

禁伐区经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积极恢复和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强化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平衡作用,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使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天然更新能力十分强,而天然更新恢复的森林群落也最接近原始森林的生物学特点。

限伐区经营要视具体情况,根据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利用森林资源,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实现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商品林经营要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商品林经营,根据该林区幼中龄林比重大的实际,商品林建设以对现有中幼龄林改培为主,用较短的周期,少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建设上,围绕拟建设木材加工生产项目布局,在商品林经营区选择地势平坦、条件适宜、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域,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式,从总体上缩短森林培育周期。通过集约经营,提高商品林区的林地生产力,尽可能多的为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木材加工业提供原料。

(二)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林产工业的规模效应

实现规模经营,促进林产工业健康发展。力争经过调整改造,梳理、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建成机制灵活、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物流、会展、研发、加工于一身的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的,比较完备的林产工业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突出特色旅游,进行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和、重点建设。要形成几条重要旅游线路,如森林生态旅游、界江游、北极游、冰雪运动游、民俗文化游、古迹遗址游等,以此促进交通业、宾馆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游纪念品等的调整与升级,以产业的形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绿色食品工业走向精深加工

绿色食品工业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环境气候优势,在已有的山野菜、野生菌类、野生坚果、野生浆果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蓝莓产业化项目,建设蓝莓良种繁育基地及蓝莓种苗种植基地,使蓝莓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4.工业园区建设

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整合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促进林区经济转型,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提档升级。

(三)加速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结合大兴安岭东部林区重大林业建设工程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若干个代表性强、布局合理的天然林健康质量定位观测站,形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以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在不同生态区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若干处,组建大兴安岭东部东部林区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和林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林业科技示范网络,提高成果转化的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以繁育杂种落叶松等当地树种良种为主,建立若干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加大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把已经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成熟的科研成果组装配套,建立起科技推广体系,为现实的营林生产服务。组织人员对国内外营林科技成果进行检索,从中筛选、组装一批技术成熟、适用面广、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重点予以推广。广泛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营林生产关键技术,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做好项目推广前的试验示范工作,确保大面积推广科研成果的成功率,努力提高营林生产的科技水平。要积极开展引智工作,依靠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对重点项目和关键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广泛建立科技开发领域。

3.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在营林生产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按照营林生产工程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实施好营林项目,使其尽快步入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营林生产的质量,推动大兴安岭东部东部森林资源健康持续发展。

4.强化信息化建设

采用现代化数字林业管理手段,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达到地块上图、数据上机、动态管理等要求,提高营林生产的管理水平。加强营林工程管理,从营林工程启动、施工到验收,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对工程的文件、图表建立档案和微机数据库,及时对工程信息分析、汇总、反馈,对工程实施全过程控制。

(四)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应主要包括:林业体制和政策保障、林业投入保障、林业法制保障、林业科技保障、林业人力资源保障等。在林业体制和政策保障方面,要使林业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并不断创新;投入保障是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的林业项目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建立公共财政补助供给机制;法制保障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天然林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的法律制度等;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林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措施和优惠制度,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发后备人力资源。

上一篇:探索房地产基金的机遇 下一篇: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