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例题讲解的拓展

时间:2022-09-29 01:09:39

初中数学例题讲解的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53-01

初中数学教材上编排的例题,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倘若每次讲解例题都"照本宣科",哪怕分析讲解得很透彻,却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中则往往只知照抄照搬,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长远育人成效。如果适时把例题进行合理的改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改变为模拟例题

这种改变是以模仿为原则,不改变原例题的基本模式,只对一些数字、运算符号或事件内容进行保"本"变"末",使模拟例题与原题的解法基本一致,又拓展延伸了一些知识点,或者使模拟例题的事件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例如运算符号的改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例1:"解不等式组2x-1>x+1x+8

2.改变已知条件或求答问题

这种改变是在确保例题示范和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对经常遇到的诸如应用、求值、证明、作图等类型例题的已知条件或求答问题作适当改变,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学习和思考,便于对某种题型的分析、解答更加准确完整和系统化,发现并总结规律,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例题2:"已知:ΔABC≌ΔA'B'C',AD、A'D'分别是ΔABC和ΔA'B'C'的高,求证:AD=A'D'。"可把已知条件的中"高"改为"角平分线",解题后再让学生思考把AD、A'D'改为"中线"怎么办。通过一系列改变,学生由已学过的证明三角形全等"角边角"、"边角边"公理,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角角边"公理,既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又强化了举一反三解题的能力。

3.改变解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不改变教材例题题目的前提下,在解题方法上求变。新的解法可繁可简、可难可易,讲解中可先"旧"后"新",也可先"新"后"旧",关键是注意引导学生创新性地思考其他解法,从而掌握"一题多解"的基本功,进而达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例3:"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教材上利用ΔABC≌ΔCEB得证,可在讲解中改用ΔABD≌ΔACE得证,再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接着,可把例题改为"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和"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的高相等",要求每道题找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变形"例题的启发下,学生迅速解答了这两道补充题,充分体验到了"一举三得"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很高。

在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由"笨"引"简"是一种比较切合青少年特点的讲解艺术。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例4:"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证明时学生普遍使用了"角角边"公理。肯定这种方法的同时,可提示它既"笨"又"旧",顿时引得学生"好奇"起来。当师生一起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仅通过两步推理就得出结论时,许多学生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总之,教师在讲解教材上的例题中,在不改变其示范和指导作用的基础上,有选择性作适当"变形",在两者的比较分析上下足功夫,找出异同点并适当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并最大限度发展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非智力因素。做好做足"变"的文章,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之多样性 下一篇: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感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