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时间:2022-09-29 12:04:31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摘要】:从混凝土蜂窝、墙体烂根和泵送混凝土墙体裂缝等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混疑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quality defects of cellular concrete, wall rot and pumping concrete cracks in the wall o, preventive measures.Key words: mixed suspected so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defects; cause analysi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建筑法》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相继出台,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建安公司及项目经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意识不断加强。尽管如此,但由于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和建筑工人的实际操作水平所限,在工程建设施工中,质量通病屡见不鲜,这些通病的存在,虽然不至于导致建筑物的坍塌,却常常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等级评定及其使用功能,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钢筋混凝土施工在当前建筑施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具有施工快、质量好、抗震性能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混凝土蜂窝、墙柱混凝土烂根、泵送混凝土表面裂缝等。本文对上述通病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 混凝土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

隙等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1 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水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 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漏振或振捣时间不足。

3)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或溜槽造成离析。

4) 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5)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1.2 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拌和均匀,坍落度适中;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 m 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实,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 h~1. 5 h 后再浇上部混凝土,以免出现烂脖子”。

2)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 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用高强度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并养护好。

二、 墙柱烂根

主要表现在墙柱根部混凝土漏浆,造成蜂窝麻面,甚至出现露筋、孔洞等。混凝土外部的这些缺陷,在施工过程中非常普遍,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也往往是从这些缺陷开始的。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2.1原因分析

(1)骨料的级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佳。骨料级配,要用不同粒径的石子和砂配合使用,相互填充空隙,使混凝土中空隙率最小。它对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良好的和易性等均有很大关系。最佳混凝土配合比应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和易性。

(2)浇筑离析。已搅拌均匀的混凝土由于各固体粒子大小比重不同,引起它们之间发生不同的运动,由于位移不同就会出现离析现象。但是适当的配合比和合理的操作,可以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否则混凝土不易振实。

(3)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有一定的侧压力,当对此侧压力考虑不周时,如侧模固定不牢、走形,就会振捣不密实;在安装和绑扎钢筋过程中,现场上常有木屑、木块、塑料、水泥袋以及碎砖、垃圾土等杂物掉入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前必须认真清理,去除杂物;模板表面不平,粘带水泥浆灰,拆模时混凝土浆呈现麻面;模板拼装不严密,混凝土表面也会产生麻面、蜂窝;模板不浇水湿润,将导致混凝土拆模后缺棱掉角。此外,钢筋过密,混凝土中粗骨料难以进入产生分离,不易振捣也会产生蜂窝、孔洞;钢筋位移紧贴模板往往容易产生露筋现象。

2.2预防措施

(1)支模前将剪力墙部位的杂物等清理干净。

(2) 混凝土楼板浇筑过程中,将楼板振捣密实,拉线找平用,- 刮杠将表面刮平压光。

(3)支模前,在模板侧面粘贴海绵条,以减少模板与楼板的间隙,防止漏浆。

(4)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确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

(5)混凝土内掺加外加剂,以提高其和易性。

(6)浇筑混凝土前将模板用水湿润。

(7) 浇筑混凝土前, 先均匀浇筑一层50-100mm 厚的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石子落在下面,造成石子过多砂浆少的现象。

(8)若是剪力墙根部板平整度较差,应先将模板支设部位用1:2 水泥砂浆找平压光,或在模板底部砌筑120mm厚的砖2-3皮,表面用1:2水泥砂浆抹平压光,模板侧面贴好海绵条立在砖上能更好地堵住缝隙。

(9)对于已经出现的“ 烂根”缺陷等现象应认真仔细处理,不留隐患。

3 泵送混凝土墙体裂缝

3.1生成原因

(1)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掺和料用量较大,而水泥用量和掺和料粉状用量越多,混凝土越易出现收缩裂缝。

(2)为满足泵送混凝土要求,采用高流动性商品混凝土,其坍落度值偏大,用水量大,混凝土也就容易出现干缩裂缝。

(3)泵送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粒径较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粗骨料的粒径小,混凝土也易出现裂缝。

(4)后浇带留置数量不足,混凝土体积较大,累积绝对体积收缩量也较大,因此混凝土也易出现收缩裂缝。

(5)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相同水泥、粗细骨料等原材料,使用相同的混凝土振捣工艺,泵送的混凝土较普通干硬性混凝土更易出现裂缝。

(6)施工中局部开孔,产生的应力集中也是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一个原因。

(7)温度影响也是引起裂缝的重要原因。现在的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如果浇筑混凝土时值高温夏季,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凝固,冷却过程中收缩又受到多方面限制,由于拉应力过大而开裂,温度裂缝的形态与收缩裂缝完全相同,而且裂缝往往是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述几类裂缝多为非荷载间接作用引起的,一般不致影响结构的承载力。但是这种裂缝可能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侵蚀等问题,并且有碍观瞻,甚至带来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给予妥善处理。

3.2 预防裂缝措施

(1)墙板的配筋。由于地下室混凝土墙板裂缝是竖向的收缩裂缝,因此防止其开裂主要依靠水平方向的分布筋。一般来说,设计图纸均将分布筋设计在主筋内侧,间距按构造要求在150-200mm 之间,由于分布筋保护层厚度达40mm左右,且间距偏大,对防止混凝土开裂作用不大,因此设计时可将分布筋置于主筋外侧,以减少保护层厚度;同时采取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形式。墙体洞口处增设45°斜筋,合理配置拉结筋等都能较有效地防止裂缝的出现。

(2)增设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侧墙混凝土墙体裂缝与墙体长度有关,墙越长受温度干缩变形影响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增设后浇带是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中第6.1.1 条规定了地下室墙壁伸缩的最大间距,对于露天条件下的外墙最大间距仅为20m,而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外墙施工完毕后至回填土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暴露在外,因此设计上应考虑适当增设伸缩缝和后浇带。

(2)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水泥应选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粗骨料应选用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碎石、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合理科学地选用外加剂和掺和料。泵送混凝土进场后若不能及时泵送,必须严格控制二次加水。

(3)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浇筑后的混凝土,在振捣时间界限以前,可以进行二次振捣,以排除混凝土中因泌水在粗骨料和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和空隙,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结合力。另外夏季高温施工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4)加强养护。对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墙体应用湿麻袋覆盖,并定人定时洒水保湿,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使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同时应注意浇水的温度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之差不应大于15℃。

上一篇:浅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下一篇:关于提高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的探讨